-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1
由于醫保流動性不強,很多流動人口雖有醫保,卻很難享受實惠
跟隨兒子住在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社區的閆軒老人,患有慢性病,每個月都要去北醫三院看病,每次花費六七千元。由于參加的是老家的城鎮居民醫保,老人只能把每次的收費單據都收好,攢到兩三萬元時寄回老家,讓親戚幫忙報銷。
“醫藥費只能報20%—30%,自己每年要花費7萬多元。一般要等半年以上才能拿到錢。”他說。閆軒只去北醫三院看病,是因為在那里醫藥費能按住院報銷,而其他醫院只能走門診,外地醫保不報銷。
2011年,我國流動人口達到2.3億人,占總人口的17%,即每6人中就有1人是流動人口。如此龐大的人群在異地看病,醫保如何報銷呢?
記者咨詢了“12333”社保熱線,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人戶口不在北京,參加的又是居民醫保,只能按照參保地的規定報銷,不能在北京報銷或轉到北京。”
來自河北承德在北京通州務工的孫艷華,去年在民航醫院、朝陽二院、朝陽醫院看病,花了三四百元,全部自己掏。“我還年輕,沒什么大病,在外地看病也報銷不了,所以參加了新農合也沒用。”她說。
來自河南商丘的先心病患兒魏嘉樂,去年在北京安貞醫院做了手術,花費3萬多元,其中大部分是借的。小嘉樂爸爸告訴記者,孩子也參加了當地新農合,但是到外地看病報銷很少,手續也很繁雜,所以就放棄報銷了。
目前,我國共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了95%以上的城鄉居民。其中,不少人在當地參加醫保,卻在外地長期居住。有隨子女居住或退休后異地養老的老年人,也有在異地工作的流動人口。由于醫保流動性不強,導致很多流動人口雖有醫保,卻很難享受實惠。
2
“碎片化”的基本醫保政策,不僅不利于勞動力的流動,而且對經濟發展也會產生負面影響
我國醫保實行屬地管理,同時按人群、城鄉分開管理,職工醫保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籌資方法,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實行地方財政補助與個人繳費的籌資方法。由于醫保水平與當地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發達地區財政補助較多,中西部地區財政補助較少。因此,身份不同,地域不同,醫療保障水平也不同。
例如,2011年全國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為246元,各地根據情況有所不同。如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城鄉基本醫保人均籌資標準達到700多元,報銷比例高、封頂線高、起付線低,這是很多地方達不到的。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姚嵐說:“如果異地就醫費用全部由流入地報銷,即使是發達地區也難以承受超支的風險。所以每個地區、每種保險都要通過周密測算,避免超支風險,保證基金運行良好。”
然而,這種“碎片化”的基本醫保政策,使醫保難以流動起來,各地城鄉居民待遇不統一,并形成區域限制。
“多元分割的制度安排,不僅不利于在更大范圍內分散疾病醫療風險,而且直接影響到醫療保障制度自身的公平性,極易衍生交叉、重復、缺漏參保的現象,導致資源浪費或低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說。
“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依靠大量的流動勞動力,如果按地域來管理醫療保險制度,不僅不利于勞動力的流動,而且對經濟發展也會產生負面影響。”世界銀行專家張碩說。
3
我國現存三種不同的基本醫保制度,使得醫保信息的共享變得非常困難,無法形成全國統一的醫保網
很多人問:如今網絡這么發達,可否通過聯網結算來方便報銷?專家指出,從表面看,是網絡不連接問題;但從深層看,是制度不銜接問題。我國現存三種不同的基本醫保制度,城鄉經辦機構不一致,報銷目錄不一樣,報銷辦法不一樣,報銷水平不一樣,使得醫保信息的共享變得非常困難,無法形成全國統一的醫保網。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執行院長馬進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地區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及不平衡,例如經濟發展水平、醫療水平、疾病譜等。以上海為例,上海的籌資水平較高,外地籌資水平較低,相對而言,上海人到外地就醫回滬報銷就容易,但外地人則相反。
“這些阻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流動人口無法便捷地享受醫保制度,在外地看病的資金成本較高。”馬進坦言。
海南省社保局局長王卓告訴記者,在與各統籌地區進行異地醫保結算談判的時候,非常困難。“海南有省級的專門經辦機構,很多省只有地市級的經辦機構,我們只能跟地市一個一個談,效率很低。有些地方只有縣級統籌,那就跟縣級談。各地的報銷目錄、辦法不一樣,談判很費時間精力。此外,還需要專門成立一個機構、開發一個系統,進行異地就醫結算業務。”他說。
目前,我國的社保與新農合分屬兩個部門管理,仍難以解決所有異地就醫問題。鄭功成認為:“必須統一經辦機構,理順監管體制,加快醫保信息化建設,努力提高醫保水平與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并促進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穩步提高。在未實現一元化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前,還需要探索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間醫保關系轉移接續辦法,以適應人口流動和勞動者職業身份的轉換。”
2010年6月,人社部明確提出:“各地要確定簡捷規范的工作程序,做好保險關系的轉移接續工作,方便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流動就業人員參保和享受待遇。”然而,讓異地醫保真正成為現實,還有很多難題需要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