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聊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孫菁領銜提出議案,建議對1998年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進行修改。她提出,為了建立穩定的獻血隊伍,應放寬無償獻血年齡限制,并將無償獻血規定為公民特別是國家公職人員的義務。(齊魯晚報訊)
最近幾年,“血荒”成為了一個讓人關注的話題。“醫院缺血”成了常態,特別是到了夏冬兩季,血液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也愈發成為了影響醫患關系的重要因素。表面看來,“血荒”的關鍵在“血”,有了充足的供給,問題便能迎刃而解。可事實上,只是半強制的要求獻血,或是單純提高獻血年齡,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了“血荒”嗎?
一項題為“你認為造成‘血荒’的原因是什么”的調查顯示,有88.3%的受調查人選擇了不信任,包括對運營方式、規范流程、回饋承諾等的種種疑慮。在去年央視的一次街頭調查中,絕大多數的受訪群眾在肯定無償獻血作用的同時,也對獻血工作表現出質疑。由此看出,“血荒”的出現不是單純的缺血,“血荒”,其實是民眾由于對無償獻血事業整體的不了解、不信任,引發的一場“信用荒”。
1998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正式施行以來,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支持。20多年來,由于無償獻血宣傳和管理的不斷完善,人們的觀念也越發成熟和理性,與此同時,全國各省市相應的出臺了一些地方性無償獻血條例,制定了一些無償獻血用血的優惠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無償獻血的發展。但是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諸如農民工和大學生比例過高、血站管理不嚴,存在“賣血”牟利、浪費嚴重等,這都阻擋了人們獻出愛心的腳步。公開、透明的、讓人信任的獻血用血機制和政策始終沒有出現,人們關心的捐的血到底最終輸給誰了,自己如何能夠方便地享受自己用些方面的權利?
我們看到,單單的擴大范圍,甚至是強制要求,都不能從根本上緩解“血荒”,甚至會雪上加霜。無償獻血作為一項純粹的與個人品德有關的行為,個人意愿是其基本準則。“擴年齡”、“強制”的方法是治標不治本,民眾的疑慮不從根本上破除,無償獻血體系不真正透明、陽光起來,“無償獻血”就難以成為一件真正意義上的“好事”。(劉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