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李 迪繪
本月初,旅日留學生汪某在上海浦東機場,將刀刺向自己的母親。該案發生后,引發社會廣泛討論。
“留學生刺母案”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出國留學熱潮下,海外學子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他們遠渡重洋,日夜被孤獨困擾,該如何化解心理壓力?他們獨在異國,面對文化差異,又該如何適應?
一段“苦旅”
趕不走的孤獨壓力
“留學是一段‘苦旅’,幾乎每個留學生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小王剛剛從日本回國,回首那段留學經歷,她感慨萬千。孤獨和壓力成為了困擾每個留學生的一大問題。
“剛開始我感覺一切都很新鮮。然而當這種新鮮感逐漸開始淡去時,我發現自己開始不可抑制地想家。再加上身處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也沒有太多的朋友,這種孤獨感就愈發強烈。”在加拿大卡爾頓大學讀書的劉偉男這樣形容自己剛出國時的心情。
“苦、累,從來沒有過的累。”小王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我們家沒錢,出國的第一筆費用是借的。到了日本之后,我必須要自己掙學費,而且還得想辦法把借的錢還了。我在國內連飯都沒有做過,但是到了這里,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動手,所有的壓力都要自己承擔。”
因此,很多留學生走出國門要面對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開始一段獨立自主的生活。
兩個國家
擋不住的文化差異
中國有句古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導致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等都不相同。因此,如何適應異域文化成了留學生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一開始的時候,文化的差異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沖擊會帶來一些心理上的負面影響。隨后逐漸適應,達到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但是不同人的適應能力決定著這個周期的長短,甚至很多人一直都沒有走出這個陰影。”小旭在芬蘭留學,談到文化上的差異他這樣感慨。“我覺得為了更好地適應異域文化,我們應該多了解當地的文化,并且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學會溝通和傾訴來釋放負面情緒。”
“當我內心苦悶迷茫時,會積極想辦法解決。另外,課余時間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校園和社會活動,能讓我更好地融入新的環境,適應不同的文化。”劉偉男說。如今,他不僅利用課余時間在餐館打工,還做起了助教的工作,逐漸地適應了加拿大的生活。
三點建議
少不了的提前準備
“留學生離開家鄉和父母,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家,面對著文化和生活上的差異,如何適應新環境對他們來講是一種挑戰。如果處理不好就很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甚至引發心理疾病。”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許燕教授接受本報采訪時說。為此,許燕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是學生在留學以前一定要了解留學國家的文化、生活、教育體制等方面的情況,特別要了解與中國的差異之處,以便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與應對;另一方面,要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與評估,清楚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強弱,能否度過留學初期適應所帶來的高壓力狀態。如果沒有很強的自立能力和文化適應能力,那么留在國內讀書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許燕說。
第二,許燕認為到了國外之后留學生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不能把自己孤立起來,而應該積極地同當地人進行交流,多交一些朋友。此外,學生們還可以加入當地的中國留學生的正規組織,有困難時可以尋求他人的幫助,還能夠在集體活動中獲得友誼,消除孤獨感。
最后,許燕對家長提出了建議:“對于家長來講,隨時跟孩子保持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狀況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遇到困難時要給予積極的建議和幫助,對于孩子的過度要求也不要一味滿足。此外,也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讓孩子健康地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事。”
許燕強調,家長在孩子留學與否這件事上一定要慎重考慮,包括家庭的經濟能力、孩子的性格特點和社會成熟度等,不要盲目選擇留學,更切記不能把留學當成一種虛榮和攀比。
李 文 劉 靜 李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