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中國每年有50萬人人體試驗新藥 受試者缺乏保護

2010年10月27日10:19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受試者 人體試驗 新藥 試驗機構 試驗新藥 臨床試驗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受試者就像沒有任何保護的高低杠運動員

這樣的情況下,受試者正如曾小蕊所比喻的,成了高低杠運動員,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

一名藥人向媒體透露說,自己試驗前問醫生是否有副作用,對方安慰他“沒有任何后遺癥及副作用”,可以“放心地配合試驗”。后來他發現自己鼻子有時流血,并且時常出虛汗,稍微運動一下就喘不過氣來,他才知道自己服用的藥物具有抗凝固作用。

這在受試者保護體系完善的情況下是難以想象的。比如,美國在審核受試者資格上有著嚴格的規定。如果一個研究組中出現不合格的受試者,該試驗結果將不會得到承認。新藥品在申請上市許可時,將會遭到拒絕。

大部分研究機構都會有一份隨時可用的志愿者名單。除此之外,研究者可以在門診廳或手術室張貼布告,但類似“4天之內賺足3000元”之類的廣告詞是被嚴厲禁止的。

然而,由于受試者保護工作體系的不健全,中國的受試者構成十分復雜,職業受試者、大學生甚至醫療工作人員都是重要組成部分。

一些商人嗅到巨大的商業利益,一條受試者、中介與試驗機構的食物鏈逐步形成。根據曾小蕊提供的聯系方式,中國青年報記者找到招募大學生受試者的中間人劉樂(化名)。他是北京市海淀區某高校的應屆畢業生。

劉樂私下透露,這些中介有的是以注冊公司的方式,更多的還是個人行為。一些“試藥中介”本身與醫院、研究組的負責人有熟悉的關系,他們擁有穩定的受試者資源,能在短期內為各個研究項目,迅速找到受試者。通過“牽線搭橋”,“試藥中介”往往收取一定的提成,一般是受試者報酬的25%~30%,有時甚至高達40%。據粗略估算,僅在北京,就有將近7000名職業受試者穿梭于各大醫院之間。

“職業受試者無法反映藥品的真實療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協和醫院臨床專家說。他表示,醫藥廠商、研究機構更傾向于利用高校的學生進行醫學試驗。因為大學生大多沒有不良嗜好,并且在文化素質、身體健康狀態上都更符合要求。

叢亞麗告訴記者,醫護人員也是特殊的受試者。他們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對臨床試驗中的癥狀能夠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在新藥物的一期試驗中,醫護人員也往往加入進來。而在一期試驗中,醫生通過不斷改變藥物的劑量,測試新藥品在人體上的臨床反應,安全系數較低,對人體的危害性較大。

“系統地保護受試者的合法權益十分緊迫。”她頓了頓說。

2008年美國批準的10個新藥中,沒有一個受試者是美國人

2003年,34名艾滋病患者參與了地壇醫院的一項藥物試驗,在6個月的觀察期內有4人死亡。兩年后,這些患者向其中一個項目單位的倫理審查委員會發出公開信,要求委員會審查此次藥物試驗涉及的倫理和法律問題,并提出了對所有參與藥物試驗的患者給予生活費、誤工費和營養費的補助請求。后來經過《中國新聞周刊》的調查,這次試驗并沒有獲得國家藥監局的批準。這種來自美國的藥物只是在保加利亞和墨西哥完成了人體試驗。

這一事件引發了是否應該為跨國藥廠在中國試藥設置門檻的爭論。根據美國衛生及人道事務部發布的報告,2008年美國批準的藥物中80%是在國外進行人體試驗的,所有參與人體試驗的受試者中78%是在國外招募的。其中批準的10個新藥完全是在國外進行試驗的,沒有一個受試者是美國人。

有專家認為,醫藥巨頭瞄準中國的根本原因在于歐美進行試藥風險極高,甚至追溯20年前的臨床試驗事故,賠償數額都達到了數千萬美元。相比之下,前文提到的艾滋病患者的賠償要求居然只是10元人民幣一天的誤工補助,還有人提出一只母雞或一斤雞蛋之類的標準。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國內對于受試者保護工作的關注度越來越高。2007年初,衛生部印發了《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旨在規范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和相關技術的應用,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維護人的尊嚴,尊重和保護人類受試者的合法權益。

從今年3月開始,叢亞麗和一些研究人員,投入到中國首個受試者保護工作體系的準備工作中。

“北京大學受試者保護工作體系吸取了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在這一基礎上設計完成。”叢亞麗表示,這個工作體系由近50名工作人員組成,他們都具有專門的受試者保護工作經驗。

北大醫學部副主任方偉崗介紹說,北京大學受試者保護工作體系將通過為研究者提供培訓、對研究方案進行倫理審查、對研究過程進行倫理監督、對未來臨床和科研領導者進行能力培養、維護科研的誠信等,給受試者提供全方位的保護。

一位工作人員私下表示,他們希望通過這個受試者保護工作體系,真正地幫助“那些處于弱勢地位”的受試者。

也許不久之后,曾小蕊將不再在學校的宣傳欄里,遇見那些讓她“震驚”的廣告。招募受試者,并不是“做交易”,更不是“尋找小白鼠”。(記者 周凱莉)

   上一頁   1   2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