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我國正嚴陣以待“超級細菌”。此前,這個已經在一些國家致多人感染的細菌,憑借對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具有的耐藥性,被冠以“超級”之名。
記者昨天獲悉,衛生部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超級細菌”監控網絡,北京、上海等多個省市共設立了19家哨點醫院。這些措施,旨在力拒潛在的疫情威脅。
>>溯源
“超級基因”稱謂更準確
與部分菌結合后,它即成為可復制、傳播,超強耐藥性的“超級細菌”。
8月11日,一篇關于“它”的研究報告見諸英國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后,猶如一顆重磅炸彈,打破了醫學界多日以來的平靜。它也成為繼SARS、甲流之后,全球媒體關注的又一起公共衛生事件。
“它”,是一種叫做“NDM-1(新德里金屬蛋白酶-1)”的耐藥基因。媒體報道顯示,由這種耐藥基因形成的“超級細菌”已使全球170人被感染,在英國至少造成5人死亡。
“其實,所謂的‘超級細菌’并非首個多重耐藥菌”,對于這個公眾談之色變的新型細菌,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抗生素室主任李耘并不以為然。
她說,之所以這種細菌引起全球的廣泛關注,主要是因為它對一類臨床常用、功效較強的抗菌藥物——碳青霉烯類藥品有耐藥表現,“以前哪怕是感染了腸桿菌科細菌的重癥病人,碳青霉烯類藥物也可以進行有效治療,但在超級細菌面前,它卻顯得蒼白無力”。
因為缺乏“對手”,“超級細菌”顯得格外強大。
報道顯示,目前只有多粘菌素和替加環素兩種抗生素對“超級細菌”有效,但這兩種藥在我國并不多見。李耘說,多粘菌素目前我國只有口服的,且生產量很少;替加環素是一種新藥,現在中國內地尚未上市。
“目前來說,一旦超級細菌在我國出現的話,從治療的角度來說,會比較棘手。”有著上百種菌類檢測經驗的李耘稱。
>>監測
北京兩醫院受命監測
記者獲悉,8月底,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受衛生部委托,制定針對“超級細菌”的監測方案,方案包括對“超級細菌”如何識別、如何鑒定、隔離措施等。目前,此方案正在衛生部接受審核,并將于近日公布并下發。
“這次衛生部門的反應很快,采取了主動監測的方式,而非被動防守。”李耘說。
為了確保更好地監測和識別“超級細菌”,衛生部在上海、北京、天津、遼寧、江蘇等省市設立了19家哨點醫院。按照要求,哨點醫院需配備必要的設施和專業人員,對免疫力低下、危重癥、急診患者、南亞次大陸來我國就醫的人員開展監測和檢測工作。
北京入選監測的醫院是協和醫院和北大第一醫院。北京市衛生局也表示,將于年底前建立起自己的細菌耐藥監測網,“超級細菌”即為其監測重點。
最快一天內即可確認
監測方案要求,全國任何一家醫療機構如發現耐藥腸桿菌科陽性的檢測結果、且疑似“超級細菌”的耐藥情況,如不具備實驗室檢測條件,須立即將菌株送至距離醫院最近的19家哨點醫院。同時,須在12小時內上報至國家細菌耐藥監測網,由北京大學藥理研究所進行最終確認。
可以使公眾放心的是,以我國目前的檢測技術,判定“超級細菌”并非難事。李耘表示,針對上報的疑似菌株,可以一邊做產酶實驗,一邊做基因測試,“因為菌株產酶的確定要過夜培養,需要一天時間,后者則半天就可以出結果,因此最快是一天內就可以確認”。
為避免貽誤戰機,一旦監測發現有疑似“超級細菌”,那么將在進行確認檢驗的同時,立即對其“主人”采取隔離措施,避免該細菌進一步擴散傳播。
人工基因準確率100%
9月10日,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表示,截至目前,我國尚未接到“超級細菌”病例的報告,但對該病菌的多重防御壁壘已經初步建立。
北大藥理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目前已經公布的“超級細菌”的基因序列,我國衛生部門已經初步人工合成了一段基因,用于做檢測時與疑似“超級細菌”的菌株進行陽性對照,它和真實基因幾乎100%吻合。這樣,在標準基因引入我國前,如果一旦監測到這類細菌,可以及時進行對照確認。
同時,為扭轉“超級細菌”無藥可治的窘境,廣州醫藥集團等科研機構已啟動抗“超級細菌”藥物研發項目,力爭5年內取得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