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盡管今年以來保險行業內“產品回歸保障”的呼聲漸高,但28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卻從一個側面披露了我國居民壽險保障仍然嚴重不足的事實。
弘康人壽當日在其開業典禮上發布了與聯合羅蘭貝格、R G A美國再保險公司共同完成的首份《中國居民壽險保障充足度調研報告》,報告通過對12個城市2852份有效問卷的分析,發現中國居民壽險保障嚴重不足。即使把社保和企業提供的補充保險計算在內,中國居民人均壽險(以死亡為賠付條件)保障額度僅11萬元,與應有壽險保障(指若被保險人遭遇不幸,為維持家庭生活質量不變所需費用)相比,缺口高達41萬元,保障充足度僅21%。
從地域看,一線城市壽險保障充足度最低,其人均應有壽險保障69萬元,人均實際壽險保障僅13萬元,缺口達到56萬。從不同年齡階段看,26至35歲之間需要承擔家庭責任的人群保障尤為不足,其中26至30歲之間人均壽險保障缺口高達57萬,保障充足度僅16%。
對此,弘康人壽副總裁張科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國內壽險產品結構不合理,投資保障組合型產品獨大讓百姓獲得保障的成本過高。“以25歲女性投保某壽險產品為例,為獲得相同保額10萬元,購買返還型產品每年需繳納保費5000元,而純消費型產品保費僅需50元。”他說,“市場上滿期返本金的產品占了主流,這就相當于只需要購買襪子的顧客被要求同時購買一雙鞋。”
事實上,盡管保監會近幾年大力倡導產品創新,支持產品多樣化,但目前國內壽險業產品結構仍然比較單一:與成熟壽險市場里保險保障類和理財服務類產品功能明確的情況不同,中國市場中約90%的產品將保障和投資揉在一起。而這類產品設計復雜不夠透明,也導致居民獲得保障的成本過高。據統計,我國每10萬壽險保額的平均保費支出達到每年幾千元,而這一數字在美國和加拿大分別為702元/年和497元/年。
此外,居民保險觀念存在誤區也被認為是壽險保障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國內居民對人壽保險的風險保障作用認識不充分,僅過分強調和看重投資功能;另一方面,普遍把壽險視同吃穿用度的消費,先為老人兒童購買,家庭經濟支柱卻忽略自身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