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3月24日,央行網站發表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張曉慧的署名文章。
文章表示,“由于結構調整有一個過程,未來中國國際收支順差的狀態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2002年下半年以來,持續、大量的國際收支順差成為中國經濟運行的一個顯著特征,并對中國的貨幣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于未來的貨幣政策,張曉慧稱,中國貨幣政策將更有條件逐步增強以利率為核心的價格型工具的作用,從偏重數量型調控向更多運用價格型調控轉變。
央行副行長易綱(專欄)在此前一天則稱,與全球的利率水平相比,中國目前的利率水平“很舒服”,太高了會吸引熱錢。
順差增加應對流動性難度
張曉慧的文章指出,國際收支順差使中央銀行不斷被動購入外匯、吐出過量的人民幣基礎貨幣,并直接增加貨幣供應,從而形成流動性過剩的壓力。除了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時的短暫例外,這個時期中國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使用和創新,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對沖銀行體系過剩流動性、抑制貨幣信貸過度膨脹的需要。
“存款準備金工具具有主動性較強的特點,收縮流動性比較及時、快捷,能夠長期、‘深度’凍結流動性,更適合應對中長期和嚴重的流動性過剩局面。”張曉慧表示,“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可以鎖定部分基礎貨幣并降低貨幣乘數,進而影響金融機構信貸擴張能力,對于調控貨幣信貸總量有著更大的效力。”
連續三周,央行在公開市場上都實現凈回籠,但市場利率繼續緩慢下行。為應對流動性,上周五央行再次宣布提高存準率0.5個百分點至20%的歷史高位,為今年第三次、去年初以來第九次上調。
“應該說,存款準備金工具對于成功進行流動性對沖功不可沒,目前其對沖作用甚至超過了公開市場操作。”張曉慧表示。
同時,她也指出,在流動性持續較多的情況下,央行票據這一操作工具的推出為貨幣調控贏得了一定的主動權。中國仍處于體制轉軌中的特點使得中央銀行的“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對金融機構的信貸行為產生一定影響。
轉向價格型工具調控
張曉慧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在根據經濟金融發展程度,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礎上,也高度重視利率等價格杠桿對于引導預期、調節資金供求的作用。“利率作為經濟杠桿,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結構調整有一個過程,未來中國國際收支順差的狀態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隨著市場自身和國家政策的調整,國際收支趨于平衡應該是大的趨勢。”張曉慧表示,“中國貨幣政策也將更有條件逐步增強以利率為核心的價格型工具的作用,從偏重數量型調控向更多運用價格型調控轉變。”
2010年到2011年2月,央行已經3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渣打銀行的宏觀報告認為,自2011年1月以來,決策部門更側重量化貨幣緊縮政策。
渤海證券宏觀分析師杜征征認為,上周五央行再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表明近期決策層對通脹與流動性重歸充裕的憂慮大過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擔心。加之,國內經濟增長仍然處于平穩的狀態,且內需仍然較為旺盛,未來政策緊縮力度仍然較大。下一步,央行很可能在本季度末或者下季度初視CPI走勢與經濟狀況再次動用利率工具。
渣打銀行認為,今年上半年還會有兩次加息,每次幅度為25個基點。加息3次也是有可能的。同時還會伴隨著大范圍的存款準備金率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