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6時,央行在其網站上公布了最新一期央票發行計劃。這較往常推遲了一個多小時。公告顯示,央行計劃于周四招標發行1200億元3年期央票。這一數字雖在上期1100億元的基礎上有所放大,但是與市場傳言的2000-3000億元的需求量相距甚遠。
有交易員反映,央行似乎刻意壓縮了三年央票的發行規模。如果情況真如這位交易員猜測的一樣,那么,央行意圖何在呢?
猜想一,使政策工具組合與期限結構更“合理”。
一段時期以來,由于3年央票和1年央票不同的收益率定位,以及1年央票一二級市場利率倒掛、3年央票一二級市場利率溢價的現狀,導致公開市場資金需求過于集中在3年品種上,1年和3月期品種發行受阻。
公開市場“避短從長”的后果,加大了流動性回籠期限過長的風險。隨著3年央票發行放量和短期限回籠工具的萎縮,5月份加權平均回籠期限陡增至28個月。據招商證券(20.62,-0.21,-1.01%)統計,03年以來公開市場回籠工具的加權平均期限為7.7個月左右,即使在07年上半年公開市場對沖力度最大的時候,加權期限也就在25個月左右。過于“倚重”3年央票的操作模式,正導致公開市場回籠期限越來越偏離歷史上的合理狀況。
更值得注意的是,4月初,國內經濟過熱風險與外部流動性沖銷壓力均呈現上升趨勢,彼時重啟3年央票以延長資金鎖定期限、提高流動性回收力度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然而,由于歐債危機等風險因素的干擾,內外部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在增加。央行需要根據經濟基本面的新情況相機決策,適當保持貨幣供應的彈性。而在保持貨幣供應的“彈性”方面,1年期和3月期品種無疑比3年央票更具有優勢。
從這些角度來理解,央行控制3年央票的發行規模,是為合理安排貨幣政策工具組合與期限結構,是重構公開市場操作模式的舉措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