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專家評論
巴曙松:經濟二次探底風險降低股市震蕩加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實體經濟復蘇強勁,中國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在降低,預計2010年信貸增長速度依然不低。與此同時,強周期特征導致市場波動幅度加大,市場進入宏觀數據與政策退出的博弈與波動期。
經濟二次探底風險降低
從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數據看,市場一直擔心的經濟二次探底風險在降低,主要是因為新開工項目增長依然強勁。因為票據融資規模的到期和替換,2009年下半年流入實體經濟的信貸數據依然不低,例如2009年8月的信貸投放盡管只增長4104億元,但當月的票據融資減少2500億元左右,因此當月流入實體經濟的信貸依然高達6000億元以上。同時,政府高度關注政府投資帶動的需求向市場驅動的需求的轉換,并且在積極降低準入門檻來刺激民間投資的活躍,出口的恢復也可能在外部經濟的帶動下較早復蘇,房地產市場2009年8月份的數據較預期更為樂觀。
根據目前的各項數據計算,2010年1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將會超過11%,2010年2、3季度與2009年2、3季度同比會有輕微下降,但不會太大。2009年4季度,經濟會有十分強勁的復蘇,如果美國經濟的復蘇可以帶動出口的恢復,這種復蘇的強度還會更大。
在實體經濟企穩復蘇之后,對于結構調整的主題日益重視。不過,在當前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下,結構調整的難度是不小的。如果到2010年上半年出口在美國經濟復蘇帶動下復蘇,屆時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依然還是出口、房地產和居高不下的投資;美國經濟可能依然還是走的高負債、高消費的道路。如果到2010年出口重新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那么中國就必然只能被動加大外匯儲備中美元的購買,中美經濟之間的不平衡狀態會依然存在。
強周期特征導致市場震蕩加大
盡管從趨勢上看,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強勁復蘇的階段,但從中國經濟的增長格局看,經濟金融體系內在的共振機制容易導致市場波動幅度的加大。
首先,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還是投資和出口,而投資和出口是波動幅度相當大的,這導致中國經濟容易大幅起落。上市公司的估值受到經濟周期不同階段的強烈影響,中國的機構投資者必須高度關注宏觀數據及其波動趨勢。
其次,在主要的商業銀行都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之后,銀行的經營行為日益趨同性,激烈競爭使銀行之間的市場份額等排名變得十分重要。這就使得不少銀行幾乎同步迅速擴張信貸,又幾乎同步收縮信貸,必然導致信貸的大幅波動,從而造成市場的波動。在銀行間市場也往往如此,因為這些主要的市場交易主體資金緊張或寬松的方向往往一致。
第三,在資產管理市場上,資產管理機構投資策略和投資組合等嚴重趨同,易導致市場的共振和大幅波動。十分遺憾的是,盡管市場已經意識到單邊市場的種種缺陷,投資者進行主動風險管理的需求日益強烈,但目前中國依然沒有推出股指期貨等風險管理工具,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也很容易形成共振,導致市場波動幅度加大。
經濟復蘇與政策退出開始博弈
無論是全球還是中國,在實體經濟穩定復蘇之后,必然會面對擴張性政策的退出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2010年或者2009年底,整個市場會進入宏觀數據與政策退出的博弈與波動時期。這種博弈的不同格局,會導致市場的大幅波動和震蕩。具體來說,如果經濟復蘇的數據十分強勁,可能會對資本市場形成基本面的強勁支持,同時,這種強勁的復蘇也會帶來強烈的擴張性政策退出預期,成為推動市場下調的重要力量。
從中國來說,政策的調整實際上已經在進行,大致可以劃分為:從反危機的超常規擴張政策,轉向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其次的階段才是從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轉向中性;只有出現顯著的通脹壓力時,才可能從中性轉向緊縮。這個轉換的時機、力度以及對市場預期的引導都十分重要,如果力度把握不當,很可能導致市場的大幅波動。
因此,從政策的連續性出發,2010年依然會保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時會更為靈敏地進行動態微調。從信貸增長目標看,因為2009年新開工的一系列項目往往涉及的年限較長,因此,2010年預計信貸增長速度依然會不低。在具體的政策工具上,估計更多采用公開市場方面的數量型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