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 IPO重啟不應與指數掛鉤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著名經濟學家吳曉求表示,本次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充分考慮到中小投資者利益,有利于中小投資者參與新股申購。
吳曉求認為,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其中有兩大特點值得肯定。一是網上網下申購分離,單一主體不能同時在網上和網上進行申購;二是對網上單個申購賬戶設定上限,單一網上申購賬戶原則上不超過本次網上發行股數的千分之一。這兩大新特點能夠有效克服機構投資者在新股申購方面的優勢地位,切實保護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吳曉求還建議,應當適當提高網上申購的比例。吳曉求說,“網上網下規模數量比例的確定問題仍需完善。中小投資者沒法參與網下申購,所以對網上申購要適當傾斜。”
吳曉求稱,IPO重啟不應與指數掛鉤,而應該按照正常發行規則走。把IPO重啟當作市場調控的砝碼是錯誤的,不能認為指數越低,重啟IPO的風險越大。是否重啟IPO不在于指數,而在于新上市的企業是否具有成長性,是否能夠公開透明進行信息披露。
吳曉求認為,新股發行制度改革要堅持市場化取向,在多少點位下重啟IPO,本身就是無法論證的命題。企業應該成為決定新股發行的主體,成熟一家就發一家。
吳曉求還表示,應以本次IPO重啟為契機,以后不應再作暫停IPO的決定。
對于IPO重啟與創業板推出誰先誰后的問題,吳曉求認為不要特意關注,而應按照規則辦事。
吳曉求認為,中小股可以考慮優先發行,好的大盤股也可以考慮。吳曉求建議,通過多種方式拓寬市場資金渠道,擴大資金供給,力求做到供給增加和需求增加相匹配,以化解IPO重啟帶來的恐慌。
吳曉求說,雖然目前信貸流動性非常充裕,,但從嚴格意義上說,這部分資金是不準進入股市的,接下來可以考慮進一步開放海外資金進入等增加市場流動性的方式。(張歡 周翀)
金巖石打破“新股不敗”神話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認為,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相關方案有三大亮點,將打破機構投資人“新股不敗”的神話。
首先,相關方案解決了“打新股”市場中大資金占優勢這一痼疾。在現行發行制度下,機構投資人能夠利用交易規則不平等漏洞,短期內調動大量資金,在一級市場獲利后迅速撤離,從而制造了機構投資者“新股不敗”的神話。而新的管理辦法通過“單一賬戶設限千分之一”的簡單規定,妥善解決了原來難題。在這方面,當初對機構“麻袋賬戶”等的賬戶清理工作順利完成,為這次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礎,使機構投資者不大可能開設多個賬戶進行申購。
其次,網上網下分開申購,明確了分類,有利于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在網上申購的是一般投資人,對其信息披露的要求相對較低,而網下申購的一般是機構投資人,對其信息披露的要求就比較高。而通過網上網下的分開申購,提高了打新股市場的信息透明度。
再者,新的管理辦法對網下申購提出了資金、信息和行為的約束。尤其在行為約束方面,機構投資人必須實報實買,不能虛報、高報而不買。以信息披露為前提的行為約束,也進一步克服了大機構投資人特殊的信息優勢。
對IPO重啟會否影響股市走勢,金巖石表示,市場可能借這一消息作為調整的借口,但市場內在上升趨勢仍未改變。(張歡 周翀)
我國新股發行體制的發展與演進
1997年7月1日前,IPO定價由發行人與承銷商協商確定,報中國證監會批準。中國證監會以市盈率上限方式控制發行價。新股全部向公眾投資者發行。
1999年至2001年上半年,發行市盈率管制逐步放松,開始嘗試詢價機制。發售方式上則引入了法人配售,開始試點市值配置。
2001年下半年至2004年,監管部門重新對發行市盈率進行嚴格管制。市值配售全面推行。
在發售方式上,一定發行規模以上的公司可選擇網上發行和網下配售。網下發行自2001年11月至2002年5月采用累計投標方式申購,2002年5月后,所有公司發行的新股均采用市值配售,2006年新老劃斷后恢復為資金申購;2004年底詢價制度推出之前,網下放行則一直采用法人配售的方式。
2005年以來,新股發行遵循詢價制度。
2005年后,根據法律調整和市場環境的變化,監管部門對新股發行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推出了詢價制度,采用向基金公司等六類機構投資者累計投標詢價的方式確定新股發行價格,監管部門不再對新股價格進行核準,僅在必要時進行適度的指導。
在發售方式上,詢價制度實施后至新老劃斷前,新股發行仍然采取市值配售方式。2006年新老劃斷后,取消了市值配售,代之以網下詢價配售與網上資金申購相結合的發行方式。網下網上均為資金申購。(商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