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商學院教授張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從長遠來看,中國最有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應該是上海。“上海最大的優勢就是金融市場相對比較齊全。”上海不僅擁有股票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銀行間匯率市場,而且還擁有主要的期貨市場包括金融期貨市場,“從金融市場的角度來看,現在上海比紐約更為集中。”
股市債市兩翼齊飛
對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前不論政府層面還是學術界已經達成共識——即發展金融市場。張春認為,在金融市場中,最核心的是股票市場,其次是債券市場,這兩個是基礎,而金融衍生品市場其實是在前兩個市場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因此目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應該首先把股市做大做強,與此同時,上海還應該積極發展債券市場尤其是中長期債市。
他認為,發展股市首先要發展更多的機構投資者,此外在監管層面,要探索更加合理的監管方式,讓更多優秀的國內企業上市,“中國有很多好的公司要上市,首先應該把國內的資源利用好,如果把國內的資源充分利用,足以使我們的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張春表示。
目前銀行間債券市場已經落在上海,張春認為,上海應該利用已有的優勢發展長期債券市場。“中國的債市尤其是公司債的市場現在還比較落后,今年明年可能會有大的發展。”
雖然在金融市場方面占盡了優勢,但上海也有“軟肋”——缺少大型金融機構的總部,近些年上海市政府一直在努力打造一個地方的金控集團來彌補這個缺陷,但目前看來,一個有影響力的金控集團的打造遠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然而,張春認為,卻乏大型金融機構總部與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并不矛盾,“上海不可能把所有的門類都包攬過來,那樣基礎設施會承受不了。”他表示,雖然大型銀行、保險公司的總部不在上海,但其資產管理的業務都在上海,而這些業務反而是比較高端和核心的業務。此外,外資銀行的中國總部大都在上海,長遠來看,某些外資銀行的規模會很大,非常有潛力。因此上海應發展資產管理業務,建成有影響力的資產和財富管理中心。
重在制度創新
由于在監管標準上相對較嚴,上海在金融創新方面的步伐較慢,尤其跟深圳和天津相比。張春認為,金融創新并不是要創出比國外更新的東西。在金融這一領域,中國連國外最基本的東西都沒有,因此金融創新應該是結合中國國情并借鑒國外現有的經驗,把金融市場建設得更全,金融產品發展得更豐富。具體到上海的金融創新,張春認為,國家層面的事情上海決定不了,但是上海可以先做好自己權限下面的事情。“我認為,在制度上面的創新,上海可以帶一下頭,比如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是上海決定不了的,但有些東西是上海可以作主的,比如說引進人才。”他表示,人才問題如今已經成為制約中國金融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上海市政府應該引導地方金融機構在內部人才的考核體系、招聘體系、薪酬體系方面做出改革,吸引國內外金融人才,增加本地金融機構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