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以來,上證綜指從6124點一瀉千里跌至3000點,周跌幅、季度跌幅和半年跌幅皆創出十幾年來之最。如果這種非理性的下跌不及時有效控制,市場將積弱難返,甚至給整個經濟、金融體系帶來嚴重的系統性風險。值得欣慰的是,中國證監會4月20日發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對限售股流通行為進行了規范,表明了管理層對市場的愛護,對維護市場長遠健康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半年之間中國股市的下挫,相比三年前未股改時的漫長熊市,更具殺傷力和破壞力。對比兩次熊市,歷史有很多相似:同樣的低迷,同樣的迷茫,同樣的對估值標準迷失,同樣的對利好政策期盼,同樣的喪失定價權和融資功能。
我們認為,雖然股改基本完成,但目前我國股市在走向全流通的進程中,正經歷著痛苦的蛻變,市場各方應齊心協力,積極應對,愛護市場,共謀發展,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發展道路。
我國目前的資本市場仍然是新興加轉軌的市場,非理性的瘋狂上漲要制止,非理性的恐慌下跌也要防止。無視市場非理性的暴跌,片面追求市場化而任其自然發展的做法,將會給市場帶來極大的風險和沉重打擊,我們千萬不能再蹈第二次推倒重來的覆轍。作為新興加轉軌的市場,我們不能迷信和完全照搬所謂西方成熟市場模式,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前進中的問題也必須在發展中解決,走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
首先,預期決定市場走向,信心成就股市基礎。由于近期市場暴跌幅度過大,投資者信心受挫嚴重,從長遠發展出發,市場要走出困境、迎來曙光,需要更多政策利好和組合措施。大跌后的市場需要休養生息,需要重拾信心。因此,管理層應實施積極的股市政策,充分肯定中國資本市場的成績,大力支持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明確政策預期,全面重建市場長期投資信心。
其次,市場對“大小非”解禁和再融資的恐懼是導致近期市場暴跌的原因之一。日前證監會出臺規范大小非解禁的利好,有利于穩定投資者對存量股份減持的心理預期,有助于投資者恢復信心和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利益。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探討另外一些辦法,比如,建立大小非不減持明示制度、要減持公示制度、減持自律制度等增加市場透明度和市場信心。
第三,上市公司再融資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功能,是市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但絕不應該是惡意“圈錢”。因此,應從制度上規范再融資,加強對再融資的信息披露的監管,可以探討對數額較大的再融資事項引入分類表決制度,讓中小投資者擁有更多話語權。
第四,我國證券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以公募基金為主,事實證明目前公募基金難以獨立承擔起維護市場穩定的重任。培育和發展多層次機構投資者對穩定股市非常重要,建議繼續大力發展包括企業年金、社保資金、QFII等在內的長期機構投資者,增強券商等專業投資機構在市場中的話語權,積極推行做市商制度,規范發展基金、券商資產管理業務,制定法律法規讓私募基金陽光化,積極鼓勵大小非減持的資本繼續成為市場新的機構投資者。另外,國家也可嘗試建立維護市場穩定的市場平準基金,在極端情況下穩定股市。為鼓勵長期投資,可考慮長期不征收資本利得稅、降低或取消紅利所得稅,倡導長期投資理念,使機構真正成為穩定市場的中堅力量。
第五,我國資本市場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市場參與者數量都居世界前列,所以加強政府監管和引導,維護市場穩定發展,實現市場“三公”原則,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尤其重要。而我國股市大起大落的市場特征非常明顯,主要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風險的對沖交易機制缺失,建議監管層在當前股指低位盡快推出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金融衍生產品試點,同時推出組合性保護措施,對沖投資風險,提高市場流動性。同時,改革市場交易制度有時能有效激活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