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國內地創業板即將推出之際,境外交易所對國內上市資源的爭奪也愈演愈烈。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任光明日前在一個投資論壇上透露,香港創業板預計在3季度出臺新的修改規則,從而便利創業板和主板市場之間的轉板。業內人士認為,這將提高香港市場的吸引力,而這個過程與內地創業板即將推行不無關系。
爭奪上市資源升溫
去年7月1日《境外證券交易所駐華代表機構管理辦法》實施后,紐交所、港交所、納斯達克等迅速在中國內地設立了代表處。新加坡、韓國交易所也都拿到中國證監會的批文。同時,不少交易所近年來修改規則,降低上市條件來吸引上市資源。
業內人士認為,成熟市場經濟國家開設創業板,本身就說明其上市資源的枯竭,到海外尋找上市資源也是必然之選,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企業效益高漲,自然也就成了爭奪的焦點。
“去年國內資本市場發展迅速,很大原因是新股密集發行的推動。與資金比起來,我們更缺資源,上市公司是最寶貴的資源,是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的基礎。”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國內企業上市的第一考慮仍應在內地。但出于上市條件以及時間、經濟成本等考慮,有不少企業轉向海外市場。創業板推出后,這種情況將有所改善,但我國資本市場求大于供的狀況不會有根本性改變,我國今后仍需提高資本市場供給能力。
當然,也有不少優質企業是主動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同時由于海外上市在套現方面的限制較少,有些企業也積極謀求進入海外市場。
海外交易所積極拋來“橄欖枝”的行為收到了一定效果。清科集團發布的《2007年中國企業上市年度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07年共有118家中國企業在美國、中國香港、英國、新加坡等9個海外市場上市,籌集資金合計397.45億美元,平均每家上市企業融資3.37億美元。
花旗集團亞太區環球投資銀行中國部董事總經理董功文說,隨著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不少企業達到上市要求已不是難事。交易所在衡量上市公司資源時,普遍看重的是公司管理層和治理能力、公司所處的行業地位以及公司的估值。
在各主要交易所中,美國交易所的層次相當豐富,但上市費用也比較高,美國交易市場強調嚴格的條文法律要求和詳盡的信息披露;英國交易市場的法律框架比較寬松,需要遵守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則。
企業上市應擇地而棲
業內人士表示,企業上市還應考慮本身的業務發展重點,如納斯達克市場的IT、生物行業較為活躍;歐洲對環保、新能源行業普遍比較看重;如果是汽車企業,在德國可能會容易受到機構、投資者的追捧。
盡管海外上市發展迅速,但在目前這個階段,企業也許需要更謹慎一些。一位創投業人士表示,該公司今年原計劃有七八個IPO,但在次貸危機的影響下,大部分項目不得不推后。
左小蕾認為,上市時間的選擇是很重要的。在目前這個階段上市,可能面臨融資數額不理想甚至失敗的風險,但好的一面是市場風險釋放比較充分。
深圳創新投資集團北京公司總經理劉綱認為,從全球資本市場的經驗來看,主流的上市目的地是本土,因為在本土上市對企業家的價值和對企業的發展是最有利的。只有拉美國家和中國內地企業在某一個階段是選擇在海外上市,原因是這些市場當時不太發達,融資能力差。但是,目前中國的很多優秀企業已開始進入全球化階段,海外上市最根本的價值則在于實現國際化,在國際上擴張它的品牌和市場。
趙錫軍表示,企業在海外上市,應充分考慮匯率、監管、制度等方面的因素,由于是異地上市,還應適當增加對上市企業的宣傳,以便投資者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