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系統觀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仍然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關系,加強系統集成、促進協同高效,不斷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發揮改革的整體效應,把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向前進
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從經濟體制改革開始逐漸擴展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從東部沿海地區開始逐漸向中西部地區推進,從農村聯產承包制開始然后推向城市經濟改革和中國特色城鎮化的,這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的發展中大國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路徑的必然選擇。通過漸進式改革、從點到面改革使我們避免了有的社會主義國家改革“休克療法”帶來的歷史命運。當改革的車輪進入新的世紀,這種重點突破的改革已經出現許多弊端和歷史的局限性,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協同已經成為繼續發展的掣肘,迫切需要全面系統的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這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會針對發展中的問題,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加強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實現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新時代以來,我國的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繼續推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我們黨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那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其中就包括要“堅持系統觀念”。系統觀念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容。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的建設和國防軍事多領域的改革,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正確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以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處理好經濟和社會的關系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必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改革開放40余年,我們經濟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生產力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綜合國力不斷得到提升。但是,從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維度來看,社會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在民生保障上還存在短板、社會治理方面還有弱項,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也體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斷強調在發展中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的進展。在民生建設上,我們通過解決溫飽問題、精準扶貧,逐漸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我們通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了“好不好”的問題;新發展階段,面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解決“優不優”的問題。特別是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和轉型新時期,擴大內需和消費升級正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進社會消費預期,有利于擴大內需,抓民生也是抓發展。”要積極引導居家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文體服務、休閑服務的健康發展,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相得益彰。新發展階段,經濟與社會關系越發緊密,社會建設不僅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社會建設民生服務需求正在成為經濟建設的新的增長點。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需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經濟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系統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意味著要聚焦民生關切,兜住兜牢民生底線,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確保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政府與市場是現代經濟體系中兩個重要的力量。然而,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世界上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在經濟上成就很大,但是由于沒有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經常出現市場和資本的過度逐利,導致社會公平問題凸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辯證法、兩點論,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把兩方面優勢都發揮好,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努力在實踐中破解這道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從最初的允許商品經濟的存在,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國一直在根據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尋找政府和市場關系的科學定位。在此過程中,通過運用市場的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引導資源流向效率高、效益好的領域,激發企業和個人的創新活力和創造力,發揮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為預防市場失靈問題,我國強化了政府在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和環境保護等方面職能,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方面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是,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方面,目前尚有不少短板弱項,這會影響經營主體的活力、創造力。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需要我們繼續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通過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鼓勵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等措施,激發市場活力。另一方面,針對市場的自發性、盲目性以及公共產品缺失等問題,政府要通過制度建設和完善,在一些關鍵領域和基礎性行業加強規劃、監督和引導;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通過提供公共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求,促進社會公平;通過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通過推動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同時,要加強政府自身改革,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既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效率通常側重于資源的有效配置、技術進步來提高生產效率,以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做大蛋糕”。公平則著重于社會成員之間在權利、機會和成果分配上的平等和公正,側重于“分好蛋糕”。公平的實現是要從根本上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共同富裕,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放眼國際社會,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就是由于沒有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問題,而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要把握好二者的辯證關系,不能因為過度追求效率而忽視公平,否則會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社會階層固化、社會不公平感增加等問題,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同時,也不能過于強調公平而忽視效率,否則會削弱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導致經濟發展動力不足,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最終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公平。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在效率與公平之間尋求平衡,在做大蛋糕中分好蛋糕。例如,在經濟領域,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來提高效率,同時,通過稅收調節、社會保障等手段來促進公平分配。除了初次分配外,加大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力度。鼓勵勤勞致富,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范財富積累機制。在社會領域,加大對教育、醫療、就業等公共服務的投入,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人們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縮小城鄉、區域和群體之間的差距,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處理好活力與秩序的關系
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的統一。活力是改革與發展的動力源泉,是社會各群體創造力的競相迸發和個人潛力的充分發揮,也蘊含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性。通過激發經營主體的活力、鼓勵創造和創新,實現產業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有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持續進步,它主要是通過深化改革與社會公平的激勵機制來實現的。秩序是指通過法律、制度和道德來規范社會各主體的行為。良好的秩序為人們創造力的迸發和潛力的發揮提供基本前提,它包括健全的法律法規、規范的市場秩序、有效的社會治理等,可以保障公平競爭,維護社會穩定,降低交易成本,為經濟社會的運行提供可預期的規則和環境。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歷了改革開放前為了管理有序而活力不足的歷史階段,忽視經濟發展,致使國民經濟滑向崩潰的邊緣;改革開放后,我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我們經歷了活力有余,經濟快速發展而制度建設相對滯后、秩序不足的歷史階段。“一放就亂、一管就死”是我們需要突破的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入了追求活力與秩序相統一的發展階段,取得了相應的改革成果。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繼續處理好活力與秩序的關系,需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改革那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體制和機制,通過創新制度安排,構建一個活力與秩序相統一的社會。例如,在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要放寬市場準入,又要加強市場監管;在鼓勵創新創業的同時,也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等等。總之,妥善處理好活力與秩序的關系,目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原因在于我們妥善把握了發展和安全的關系。持續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才能夠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才能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才能為解決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問題提供經濟支撐,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以國家安全穩定的環境為基礎保障的。如果沒有安全穩定的環境,包括政治安全、國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網絡安全等,發展就無從談起。例如,在經濟領域,如果金融體系存在風險、關鍵技術和產業供應鏈易被“卡脖子”,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在社會領域,如果生產安全、公共衛生安全、食品安全等得不到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穩定就會受到威脅。經濟發展是安全穩定的基礎,安全穩定是經濟發展的保障,所以說,兩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有機關系。
當前,我國面臨著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要繼續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一方面,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統籌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基層基礎。在具體實踐中,要強化風險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提前預判可能出現的各類安全問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為現代化建設筑牢安全屏障。另一方面,也不能因為過度強調安全而限制了正常的發展,沒有發展就沒有安全的根基;在發展中提高綜合國力,才能更好維護國家安全。因此,要堅持系統觀念,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牢牢守住安全發展底線,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和有效的措施,統籌謀劃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實現發展和安全動態平衡、相得益彰,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行穩致遠,國家長治久安才有切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