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中國利好世界經濟發展
無論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還是爆發后,中國始終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和復蘇的重要引擎
文/胡江云
國際金融危機過去近5年了,世界經濟復蘇依然緩慢。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表現出新型發展態勢,在經濟增長、區域發展、跨境投資、全球治理、國際合作、國際規則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紅利托起世界經濟
首先,無論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還是爆發后,中國始終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和復蘇的重要引擎。按照2005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實際GDP,2003~2008年期間,中國年均增長率達到12.35%,遠遠超過同期美國1.42%的年均增長率,以及G20國家2.95%的年均增長率和世界3.25%的年均增長率;2008~2012年期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25%,同樣遠遠超過同期美國1.04%的年均增長率,以及G20國家2.1%的年均增長率、世界2.03%的年均增長率。
根據UNCTAD(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統計數據,按照2005年不變價格、不變匯率計算的GDP,2002~2012年期間,中國GDP從1.69萬億美元增加到4.57萬億美元,對G20國家的經濟貢獻率達到30.88%,超過美國同期21.78%的貢獻率;同一期間,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到23.13%,超過美國16.31%的貢獻率。
其次,中國實施擴大內需政策,拉動了危機中心國家的出口,有利于促進全球經濟復蘇。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的1997年到2001年的5年期間,中國進口規模從1424億美元增加到2436億美元,占世界進口份額從2.48%增加到3.76%,其中1998年進口下降到1402億美元,此后恢復持續增長;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8年到2012年的5年期間,中國進口規模從11326億美元增加到18181億美元,占世界進口份額從6.84%增加到9.79%。兩次危機的5年期間,中國國內經濟保持持續增長態勢,進口雖受到短暫沖擊,但很快恢復增長,增加了周邊國家、危機中心國家的外部需求,拉動其國內增長。2008~2012年期間,中國自歐盟27國、東盟、美國、韓國、日本進口分別增加794億美元、788億美元、522億美元、564億美元、271億美元,自巴西、印度、俄羅斯、南非金磚4國進口增加到767億美元。
根據UNCTAD的統計數據,2003~2012年期間,中國貨物貿易進口額從4127.6億美元增加到1.82萬億美元,中國貨物進口占G20國家的份額從8.44%上升到15.78%,而美國貨物進口占G20國家的份額從26.63%下降到20.26%,中國對G20國家進口的貢獻率達到21.19%,高于同期美國15.56%的貢獻率。
第三,中國對外投資規模不斷增長,跨境投資促進了當地國家發展,并帶來了良好的綜合效應。根據UNCTAD的統計數據,2003~2012年期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金額從28.55億美元增加到842.2億美元,年均增長40.28%,遠高于美國9.78%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中國跨境對外直接投資占G20國家的份額從0.82%增加到8.9%,并成為世界對外直接投資主要國家。同一期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規模從332.22億美元增加到5090億美元,占G20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規模的份額從0.47%增加到3.49%。中國對外投資規模低于美國等,但是保持增長態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占G20國家的份額呈現明顯的下降態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加大了對外直接投資力度,其占G20的份額有所回升。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直接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2011年中國境外企業向投資所在國繳納的各種稅金總額超過220億美元,雇用外方員工達到88.8萬人,其中來自發達國家的雇員有10萬人。2011年末,中國對發展中國家投資存量達到3781.4億美元,占比達到89%,提升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水平。與所有的跨國投資行為一樣,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對當地產生了溢出效應,培訓了當地員工和培養了一支技術熟練的隊伍。中國對外投資歷史較短,盡管存在一些問題,但是中國對外投資企業按照國際通行規則,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造福當地社會和人民。
第四,按照互利共贏的原則,中國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促進其經濟社會發展。20世紀末中國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最為典型的代表是東盟地區。根據UNCTAD的統計數據,2002~2012年期間,東盟對中國出口從218.7億美元增加到1434.1億美元,占東盟出口的份額從5.4%增加到11.43%;東盟自中國進口280.85億美元增加到1801.28億美元,占東盟進口的比重從7.68%增加到14.73%。中國加快了對周邊國家投資的步伐,對亞洲周邊國家的投資比重超過60%,直接改善當地的就業狀況,提升生活水平。
第五,中國重視民生,改善弱勢群體生活狀況,為全球治理貧困提供了典范。根據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報告(2013)》,中國在發展中地區起著帶頭作用,極端貧困率自1990年的60%下降到2005年的16%,2010年進一步降低到12%。
第六,中國出口產品物美價廉,降低了進口國家的成本,增加了其社會福利水平。中國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貿易國家,大量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中間產品等產品。2003~2012年期間,中國貨物貿易出口額從4382.28億美元增加到2.05萬億美元,中國貨物出口占G20國家的份額從9.48%提升到18.73%,而美國貨物出口占G20國家的份額從15.67%下降到14.13%,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中國占G20國家出口份額開始超過美國,中國對G20國家出口的貢獻率達到25.51%,高于同期美國13%的貢獻率。
參與全球治理倡導自由貿易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更加重視全球治理,積極參與相關規則的醞釀與制定等活動。無論是貨物貿易還是服務貿易,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多邊體系、雙邊經貿關系、區域合作等體系中,積極倡導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盡力改善國際貿易環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一些國家采取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極大地惡化了貿易環境。長期以來,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例如,2013年中期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涉案金額達200多億美元。
中國一貫主張自由貿易,提倡貿易便利化,并與相關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早在2002年11月,中國就與東盟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2004年1月,中國與東盟順利實施“早期收獲計劃”;2004年11月,中國和東盟簽署了自由貿易區的《貨物貿易協議》,并于2005年7月開始相互實施全面降稅;2007年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了自由貿易區的《服務貿易協議》;2009年8月,中國與東盟簽署了《投資協議》,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立。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簽署了11個自由貿易協定,分別是亞太貿易協定、中國內地-香港、中國內地-澳門、中國-東盟、中國-巴基斯坦、中國-智利、中國-新西蘭、中國-新加坡、中國-秘魯、中國-哥斯達黎加、中國-冰島等自由貿易協定。近期,中國特別關注亞洲地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包括美國等倡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東盟倡導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等。
無論是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還是對外直接投資,中國提倡投資便利化,改善投資環境,促進了東道國經濟社會發展。多年來,中國成為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各級政府特別重視投資的便利化,給予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努力創造最好的投資環境。無論是美國中國商會,還是歐盟中國商會,它們發現中國的投資環境在不斷改善,成為全球最具有吸引力的國家之一。許多在華投資的外國企業都獲得了相對豐厚的收益,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母國的公司普遍經營困難,資金鏈出現斷裂,中國本土的市場需求旺盛,涌現許許多多的商業機會。根據美國中國商會的白皮書(2013),2012年美國在華企業中盈利豐富的比重達到9%,有所盈利的比重為67%,預計2013年財務狀況更好些。
堅持改革開放穩定全球經濟
中國新一屆政府繼續堅持改革開放,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2013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繼續減少行政審批,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達133項。8月,國務院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擴大服務業開放、加快轉變貿易發展方式,成為其重要內容。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中國始終創造良好的、穩定的金融環境。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實施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政策,極大地提振了全球經濟復蘇的信心。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危機中國家對內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大量發行貨幣,對外貨幣大幅貶值,一些發展中國家遭受沖擊,因而采取了相應的貶值政策,避免本國經濟沖擊過大。中國繼續實施人民幣相對穩定的政策,并及時采取擴大內需的政策,甚至對危機中心國家給予適度的援助,多次參加G20峰會,進行高層互訪,購買國外債券等,為緩解全球經濟衰退、樹立戰勝金融危機信心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無論是貿易、投資等傳統議題,還是環境保護、氣候等新興熱點議題,中國根據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積極參與競爭合作,形成多方受益的局面。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活動中,以及次區域的合作活動中,中國努力創造良好的和平環境,按照市場規則進行公平競爭,提倡世界各國應平等共處,加強合作而不是零和博弈,形成多贏局面。□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