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中國宏觀經濟和企業業績半年報的大幕正在陸續拉開,相比宏觀經濟增速的放緩,我們更擔心的是作為微觀主體的企業利潤出現大幅下滑,有的甚至出現了全行業的虧損,這也許是許多企業覺得比2008年更加難熬的原因。
當前,很多企業對當前的處境判斷是“艱難”的,甚至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用有的企業的話講就是:“那個時候,企業是一下子倒掉,現在是在慢慢煎熬,好像是溫水煮青蛙”。
企業的感受在數據上的確得到了印證。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2.4%,這是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增速連續第4個月出現負增長,且跌幅較此前進一步擴大。而一直以來是創造高額利潤著稱的國企也是一片慘淡。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8301.3億元,同比下降10.4%,環比下降11.8%。其中,央企累計實現利潤總額4351.6億元,同比下降12.9%。除去年12月由于年底賬務梳理而環比增長57.3%外,國有企業利潤去年已連續6個月環比下降。
進一步地分析,前5個月國企累計實現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11.3%,但利潤卻同比下降10.4%。分行業來看,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6個行業利潤同比增長,13個行業同比下降,1個行業由同期虧損轉為盈利,1個行業由同期盈利轉為虧損。股市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和先行指標,上市公司給我們呈現的也是令投資者憂慮的成績單。根據Wind資訊的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兩市共有992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2年上半年業績預告,按照凈利潤最大變動幅度計算,有394家預計凈利潤將出現下滑,占比高達45.2%。
應該講,企業利潤增速大幅下滑是與PPI持續下行趨勢是相符合的,價格周期和利潤周期呈現出同步性特征。6月中國PPI同比下降2.1%,連續四個月出現負增長,這說明需求萎縮導致價格大跌的情況已經相當嚴重。人們一定會問,PPI持續下降,企業生產成本壓力減輕,應該有助于企業增加盈利,為什么情況反而惡化呢?
首先,這與庫存有很大關系。當前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和生產資料是幾個月之前的存貨,那時成本下降的幅度并沒有現在這么大,價格相比也處于高位,這也就意味著當前較低的銷售收入用來抵扣較高的存貨成本,企業因此而陷入”三明治陷阱“,兩頭受到擠壓,利潤空間大大被壓縮。同時,由于后期需求不容樂觀,大部分企業對原料采購持謹慎態度,導致最終需求不旺,零售庫存對供應商庫存消化幅度有限,企業進一步補庫存動力不足,可以預期的是,即便是補庫存可能只是階段性補庫存,難以進入補庫存的良性循環,而企業的利潤未來很難有大幅回升。
其次,是用工成本的價格粘性。勞動力市場存在較強、較普遍的工資粘性,而且在經濟下行時期下跌的速度要遠遠慢于經濟上升期工資上漲的速度。盡管,今年以來,工資上漲的勢頭有所放緩,但用工成本仍是許多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最重要的壓力之一。
最后,是一些行業出現全產業鏈產能過剩的惡果。短期看,當前的產能過剩是上一輪經濟周期推動的擴張性投資,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表現為嚴重的產能過剩。目前,我國制造業平均有近28%的產能閑置,35.5%的制造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以鋼鐵行業為例,由于2010年需求擴張,鋼鐵價格進入2011年后出現明顯反彈,國內粗鋼日均產量維持在200萬噸附近,產能持續擴張。然而,今年以來,全球經濟的再次同步放緩,需求急劇萎縮,與此相伴的是鋼鐵行業的全行業虧損。1-5月份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僅為25.33億元,同比下降達94.26%;其中虧損企業虧損額117.49億元,虧損面達到32.5%。
事實上,從長期看,是企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缺乏市場競爭力。市場環境寬松的時候,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愿望和動力都不強,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增速下滑,需求疲軟,成本上升必然導致企業利潤大幅下滑,很多行業都面臨著全產業鏈的重大調整。
因此,對于當前企業利潤大幅下滑的困境,政策著力點絕對不是一味的放松貨幣或是再繼續擴大投資,而是應該突出結構調整,大力淘汰落后產能,促進行業結構調整優化和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在低谷中為下一輪發展夯實基礎。同時, 要努力穩定萎縮的市場需求, 使行業先進生產能力能夠生存。而對于企業而言,也需要“苦練內功”,在市場倒逼下,加快企業技術和產品結構轉型升級的步伐。
擴張總有盡頭,一個回歸常態增長的年代很痛苦,而轉型的“陣痛”會更加痛苦,但這一定會是一個更加理性、健康的年代。(張茉楠 國家信息中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