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無所不辦。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因此加快政府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已經迫在眉睫。它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具有重大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之后,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高層領導開始意識到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性。2004年2月,溫家寶總理《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高級研究班上的講話》首次提出了“服務型政府”的概念。2005年3月,溫家寶總理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全面部署,強調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這是首次在黨的文件中提出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明確要求。 2007年10月,“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正式寫入了黨的十七大報告文件,并明確了構建服務型政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點。2008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任務。”2011年“十二五”規劃再次明確提出,“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服務型管理能力。”
近年來,在黨中央的大力號召下,我國各級政府在自身改革和建設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實事求是地講,目前絕大多數政府離服務型政府的要求相差甚遠,各級政府在日常行政管理過程中還存在著種種不甚合理的現象。比如,公共財政體制不完善、公共服務職能弱化、依法行政的統一性和透明度不高、權本位、官本位現象嚴重、政府“越位”、“缺位”和“錯位”等現象并存。等等。筆者認為,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人們沒能真正“領悟”服務型政府的深刻內涵,因而使得“建設服務型政府”變成了一句空洞的口號,各地政府的種種政策措施也只能流于形式。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政府才是服務型政府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所謂服務型政府,就是堅持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現實需求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具體而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根本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特別要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和公共事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不斷加強社會管理和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權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據此,服務型政府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服務型政府是人本政府。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因而必須服務于人民,而非少數利益集團。政府要當好人民的“服務員”,必須時刻把人民群眾放在首位,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現實需要出發。政府制定的每一項政策,出臺的每一項措施,都應該尊重人民的意愿、體現人民的要求,都必須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作為衡量的最高標準。
第二、服務型政府是透明政府。服務型政府是“陽光政府”,除了人民的利益以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政府權力的行使都應當是透明的。政府的各項舉措,尤其是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措施,都應向社會民眾公開,給人民群眾以更多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只有這樣,人民才會積極參政議政,充分表達民意,防止不當決策損害人民利益;只有這樣,政府官員才不敢懈怠,注重體察民情,順應民意,接受監督。
第三、服務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的構建與運行必須在法的規治之下,其職權取決于法律、法規的明確授權。服務型政府必須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必須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項權利和自由;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行政違法必須承擔責任。否則,就無法保證它對廣大人民群眾負責,就不能保證它的權力用來為人民服務。
第四、服務型政府是有限政府。從理論上講,政府是無所不能的,但無所不能并不等于無所不為,服務型政府必然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應當是最低限度的政府。它不再直接控制生產、交換、分配等每一個環節,其基本職責在于糾正市場失靈和社會失靈,其主要職能應定位在政策制定、秩序維持、體制創新、社會整合等方面,從而實現市場職能與政府職能的協調。
第五、服務型政府是參與政府。公民參與是公民權的重要內容。參與式民主理論提出,“凡生活受某項決策影響的人,就應該參與那些決策的制訂過程”。 政府的每一項決策,都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這就需要政府以開放的、包容的心態去傾聽各種聲音,將公眾納入公共治理的過程中來。公民參與有助于減少公共政策過程中的信息失靈,避免決策失誤,有利于加強公共政策的有效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武鋒?? 國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