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金融危機以來,美元、歐元和日元等全球“貨幣錨”劇烈動蕩,而人民幣表現堅挺,不僅彰顯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也為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積極創造了條件。
事實上,人民幣國際化按照“先局部后全部,先區域后國際”的思路推進。2009年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五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穩步推進,到2010年2月,全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達到116億元。其次,2008年12月以來,我國央行已與中國香港地區、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白俄羅斯、阿根廷、冰島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到6535億元人民幣,約合我國23992億美元外匯儲備總額的4%。同時進一步發揮人民幣在亞洲貨幣合作中的作用。2009年在第12屆東盟“10+3”財長會議上,中日韓在區域外匯儲備庫中(1200億美元),出資總額為960億美元,占出資比例的80%,其中中國承諾各出資384億美元,占總額的32%。
而近期,中國銀行面向美國客戶開放人民幣交易,世行首次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跨境貿易結算全國試水以及中俄兩國決定用本國貨幣實現雙邊貿易結算等一系列戰略舉措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已經“加速跑”。
人民幣國際化將如何全面推進,需要理清思路。人民幣國際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要從“單兵突進”轉向“整體突圍”,特別是在中國在利率自由化資本賬戶開放和匯率彈性化方面仍有較多的工作沒有完成,在這種情況下,貿然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可能會使國內金融體系面臨較大的風險。
首先,強大的國內金融市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形成基礎。不可否認的是我國金融總體還處于金融潛化階段,金融體系資本利用效率不高,直接融資比例過低,市場內部的投融資主體存在結構性缺陷,造成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機制不暢,才使大量儲蓄和國際收支盈余流出到國際金融市場,從而面臨“資產錯配”風險。因此,要大力發展本土金融市場,擴張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進一步開放對外投資渠道,努力將我國金融市場建成具有對外提供金融交易服務能力、由境內外參與者共同參與的、具有一定國際或區域影響的市場,提高金融體系的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國民的財富效應。
其次,資本項目可兌換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技術性條件和核心內容。一種貨幣如果不能自由兌換,其在國際范圍內的接受程度必然十分有限,成為高風險貨幣。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業務的推進,令拓寬人民幣回流渠道成為現實問題。但是有不可貿然放開,必須按照“漸次推進、有限放開”的原則開放資本項目,在推進金融深化,在國內外金融一體化進程中把握本幣資產的最終定價權,切實防范金開放的各種風險。
再次,需要加快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利率市場化建設。在資本賬戶逐步開放的情況下,應引入更靈活的匯率體制,對付所謂的“三難困境”,以保持反通脹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而不受資本流動影響而引起的國際總收支波動。因此要逐步擺脫對美元的依賴,實現從“參考一攬子貨幣”過渡到 “盯住一籃子貨幣”,增加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間,減少中央銀行在市場上的干預頻率,代以其他的經濟方式和手段調整匯率水平。在我國現階段,央行直接決定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基準利率,處于利率管制的狀態,這既不利于各類金融資產的準確定價,也使得貨幣市場和信貸市場、資本市場之間的利率轉導機制受阻,使整個經濟金融體系缺乏彈性和韌性。近日央行已經明確在“十二五”期間要重點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不過,利率市場化改革還將是一場攻堅戰。
此外,還要以解決內外失衡改革現行外匯管理制度,繼續推進強制結售匯制度改革,逐步過渡到比例結售匯制,并最終形成意愿接受匯制,要建立起真正與國際接軌的外匯交易市場體制,引入多層次市場交易主體,豐富本、外幣交易幣種,提供規避外匯風險的對沖工具。
最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要以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為依托,充分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盡快擴大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建設規模,進一步豐富本幣境外投資、融資、儲備各項職能,完善人民幣回流機制建設,滿足境外機構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民幣資產配置需求,形成境內、外人民幣良性循環機制。
當前,全球貨幣結構越來越不能反映全球的經濟結構,失去貨幣錨的世界經濟正面臨著經濟增長、通脹、就業和匯率相互背離困境的挑戰,全球真實財富創造中心和金融產品創造中心之間的背離也越來越嚴重。人民幣國際化的大事不可逆轉,從長遠看,中國每次嘗試的“一小步”就可能成為未來影響全球經濟金融格局,挑戰美元霸權體系的“一大步”。但同時,我們必須重視人民幣國際化可能帶來的風險,中國以怎樣的金融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來趨利避害,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與穩定,保護好人民幣資產等等問題也將是未來嚴峻的政策考驗。(張茉楠?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