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硝煙彌漫、刀光劍影的2010年漸行漸遠,美國經濟復蘇步履維艱、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持續蔓延、新興經濟體拉響通脹警報……,這些都清晰地表明危機并未真正遠去,而2011年,一些新的“黑天鵝事件”很可能讓全球金融市場變得更加脆弱而動蕩。
2008、2009年的風險策源地在美國,2010年移至歐洲,而2011年風險是否會轉移至亞洲,也未可知。新年伊始,滿懷希望的人們,出乎意料地迎來了亞太股市的集體暴跌。1月10日,孟加拉股市暴跌了9.2%以上,單日跌幅創下了該國股市創立55年來新高。同樣,去年在亞洲表現居前的泰國、印度和菲律賓等股市跌幅也都不菲,迭創新高的印尼股市更是連續數天下跌,累計跌幅超過10%,而中國股市也“跌跌不休,一熊再熊”。
經濟表現搶眼的亞洲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何以如此背離?事實上,金融危機早已動搖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內穩性,使市場變得極為脆弱。在脆弱性的影響下,風險偏好的變化以及風險焦點的轉移就成為主導國際金融市場走向的最重要因素。去年年底以來,隨著歐洲債務危機惡化升級、美元階段性走強、全球貨幣決策進入敏感期和調整期,全球資本流動將有可能出現逆轉,特別是新興國家啟動退出機制使得貨幣緊縮預期加強,流動性的持續增加受到質疑,這些都將使新興經濟體國家經濟和金融市場面臨新的沖擊。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背景下,新興經濟體想要獨善其身,著實困難。2011年上半年,葡萄牙、西班牙等多個歐洲“問題國家”將迎來新年的第一輪大規模發債融資,再融資需求將高達近萬億歐元,這令債券市場風聲鶴唳,進而掀起了新一波避險浪潮,加劇資本逃離新興經濟體的風險。
第二大影響這種資本格局變化的是美元因素。在純粹美元本位制度下,美元周期直接決定了世界經濟周期,美元相對其他主要貨幣匯率的周期性波動,直接決定了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和金融危機,從世界金融危機史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金融危機與美元周期具有明顯的同步性,每次在美元由弱轉強,或由強轉弱的拐點處都造成了全球金融動蕩甚至金融危機。當前美元階段性走強的趨勢已經確立。愈演愈烈的歐洲債務危機使歐元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歐元正失去作為美元替代貨幣的吸引力。持有的歐元空頭頭寸高達近80億美元,創歐元誕生以來最大規模空頭頭寸,歐元陷入自誕生以來最嚴重的困境。而美元的避險功能直接、迅速地對美元匯率產生明顯的升值推力,美元指數從上年最低的74.33點,突破了80點大關。美元強勢的結果是,與它對立面的風險品種紛紛告跌。未來一段時期內年內美元上漲的概率大于下跌的概率,美元寬幅震蕩也將成為常態,這將使得新興經濟體資本市場周期性逆轉風險不斷增大。
第三是政策分化和緊縮預期的影響。2011年發達國家的“滯”和新興市場國家的“脹”為各自的主要矛盾,各國復蘇的不平衡性和政策分化導致國際間政策協調矛盾凸顯。一些新興經濟體為阻擊貨幣升值和通脹采取的“絕地反擊戰”也再度打響,為應對“貨幣升值與通貨膨脹并發”的困擾,主要新興經濟體已經開始收緊貨幣政策,以“量化緊縮”對抗“量化寬松”。截至目前,印度2010年經過6次加息,已累計將回購利率上調1.5個百分點,達到6.25%。巴西央行從今年4月起已累計加息200個基點,目前基準利率已高達10.75%,中國也連續六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并在四季度讓加息的“靴子”落地。屆時,資本流出和連續緊縮政策導致經濟增速放緩的疊加效應很可能刺破新興國家已經累積起來的資產泡沫。
2011年主要發達國家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如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調整、結構性失業和公共債務虧空和財政重建等,都需要很長時間的自我修復,而在這一過程中,新興經濟體依然存在遭受金融危機次生災害的風險,特別是哪些金融體系較為脆弱、經常項目赤字、對外部需求和外部資本過度依賴的國家,如果外資撤退,本幣貶值,還債壓力增大,將可能引發新的危機。
上世紀90年代,由于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不景氣,資本流向拉丁美洲和亞洲,造成這些地區國家資產泡沫、通貨膨脹、實際匯率上升、經常項目逆差擴大,當這種趨勢發展到一定程度,投機資金感到這些國家貨幣已經高估,資本出逃和經常賬戶赤字,從而觸發了1994年和1997年發生在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危機。歷史有些相似,但愿危機不再重演。(張茉楠?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