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三、 加快制造業區際轉移推動中國制造業整體升級
從制造業轉移規律看,國內的產業轉移其實就是世界制造業產業轉移的延伸,因此,必須對產業區際轉移的趨勢和特點做出明確判斷。
東部沿海地區以OEM生產方式發展起來的制造業,正面臨生產要素價格上漲以及資源、能源短缺和高消耗的影響,產業轉移壓力巨大,迫切要求轉向更具成本優勢和資源優勢的地區,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正是對接形成跨區域產業鏈的有利時機,金融危機使中國制造業域際轉移的臨界點提前到來。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曾說過:“如果今天不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要被產業結構所調整” ,金融危機中 廣東“雙轉移”的戰略構想及實施為中國制造業區際轉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樣本。作為中國最早承接世界產業轉移的珠三角,從最初的“三來一補”到如今的“世界工廠”,改革開放30年來,廣東GDP連續18年領先全國,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至此,廣東經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飛躍。但此后廣東經濟長時間停留在“三來一補”型經濟模式里,陷入了結構性瓶頸之中,特別是金融危機、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外匯儲備快速增加、貿易摩擦增多,都要求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廣東加快推進“雙轉移”。顯然,大力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珠三角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對珠三角乃至全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經濟整體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于珠三角來說,目前只有通過“騰籠換鳥”,才能給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騰出空間,才能更好吸收欠發達地區優勢勞動力,帶來更高產值和勞動力單位產出。
當前中國制造業轉移升級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一方面,區域差異的趨緩為產業轉移提供了必要的宏觀條件。目前我國工業和制造業發展呈現出“東慢西快”的態勢。從歷史經驗來看,當經濟處于下行期時,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呈縮小之勢,目前“東慢西快”的區域增長狀況也反映了這一規律。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區際轉移的潛力巨大。中國經濟具有縱深的腹地,沿海經濟帶,中部經濟帶,東北、西北和西南經濟帶,每一個經濟帶之間具有非常良好的功能承接和產業替補的優勢。據測算,我國沿海10個省市集中了全國加工貿易的97.4%,到2010年,僅粵、滬、浙、閩4省需要轉出的產業產值就將達 1.4萬億元,因此產業轉移的潛力巨大。
四、加快制定制造業區際轉移政策框架的建議
當前再審視我國以往的產業轉移政策,產業發展規劃、財政投入支持、勞動力轉移等配套政策體系也不夠完善,推動產業轉移涉及到科學發展所必須突破的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升級、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等方方面面的難題,必須綜合推進,才能夠綜合破解。
一是為避免沿海地區制造業區際轉移期間的出現產業“轉換缺口”,應把握轉移的節奏實現漸進、有序轉移;二是在產業外移之際,東部沿海地區應盡快推動制造業向前端的研發、工業設計,以及后端的品牌營銷、金融、供應鏈管理和生產服務等環節發展,實現工業深化;三是通過產業分工、資源綜合利用和企業重組等途徑對區域經濟發展和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做好前期規劃;四是國家應從制造業整體布局的角度納入產業同構評價指標,基于產業關聯和產業鏈整合發展,統一產業布局,避免新的產能過剩;五是為做好相關產業轉移工作,國家應盡快制定產業轉移的政策框架,包括轉移資金、制造業承接的技術支持、供應鏈管理、相關配套服務措施以及產業指導目錄和人才儲備等等。(張茉楠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