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生物多樣性云南史料緝校》。 熊佳欣 攝
中新網昆明9月26日電 (熊佳欣)26日,《生物多樣性云南史料輯校》正式發布。該書梳理了公元前239年-1949年兩千余年間文獻史料中有關云南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形成了100余萬字的著作,詮釋了云南之美的歷史淵源,為云南作為生物多樣性寶庫提供了真實厚重的文獻基礎。
據了解,該書由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聯合推出,是基于云南省社科院江燕、畢先弟兩位專家數十年積累,在現存300多種古籍中整理出從《史記》“莊蹻開滇”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公元前239年-1949年)2000余年間,與云南有關的植物、動物、微生物、花卉、茶葉文獻史料上萬條,按照“動物王國”“植物王國”“世界花園”三個篇章的全新框架分類編排、校勘注釋,最終選取具有云南特色的23屬5500余條,編纂而成100余萬字的著作。
《生物多樣性云南史料輯校》以即將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為契機發布,將沉睡中的文獻史料“穿越時空”般重新帶回人們視野,向世界展示云南古代豐富的植物、動物、微生物,詮釋了云南之美的歷史淵源,為云南作為生物多樣性寶庫提供了真實厚重的文獻基礎,對進一步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圖為《生物多樣性云南史料輯校》發布會暨第二屆“云嶺智庫論壇”現場。 熊佳欣 攝
當日,第二屆“云嶺智庫論壇”同期舉辦。論壇現場,來自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云南大學、云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圍繞“生物多樣性”作主題發言。專家們認為,云南有特殊的地理區位、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多樣的氣候條件構成的生態環境多樣性,孕育形成云南的生物多樣性,自遠古就生活在云南的各民族先民,在長期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實踐中,發展出與生態環境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相互適應、高度融合的民族文化多樣性。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專家、本書作者之一江燕表示,《生物多樣性云南史料輯校》是從傳統學術研究向社會服務功能轉變,為當代提供信史的開創性、創新性成果,輯錄史料古為今用,既不失古籍整理研究之嚴謹古樸,又與COP15國際接軌,向世界展示中國奉獻全球可持續發展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中國智慧”與“云南經驗”。(完)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話:86-88828000 京ICP 040089號
網絡傳播視聽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7341號 京網文[2011]0252-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