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生態福地”馬鞍山科技激發綠色發展新動能
長江三磯之首采石磯
資料圖片
濱江文化濕地公園
資料圖片
含山茶園
資料圖片
起于鋼鐵,興于生態,作為一座重工業城市,馬鞍山產業追求綠色增長,城市積累綠色財富,百姓享受綠色福利,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邁向協調發展兩不誤。青山綠水的靜,工業經濟的動,在這里完美融為一體。潑綠筑彩讓生態馬鞍山躋身“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之列。
項目要過嚴考關
萬里長江,如同一根點石成金的手指,成就了錦繡江南,而馬鞍山就像是這根手指上耀眼的明珠。
長江馬鞍山河段治理始于1956年,是一項宏大的生態建設工程,是一次與城市同齡的護河行動。在國家長江保護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一代又一代生態建設者,矢志不渝、艱苦奮斗,完成了長江馬鞍山河段整治一期工程的治理,開啟了長江馬鞍山河段二期工程的序幕。
“要經得住誘惑”,不把污染帶進城市,這是正在建設“生態福地”的馬鞍山人手里緊握的硬杠。在這里,項目想落戶,先過嚴考關。一家投資過億元的廣州企業,因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具有一定的污染性,在多次測評和論證后,最終被否決。一個項目進入馬鞍山,設置有環保前置程序,環保測評提前介入,做出預評價,尤其嚴格限制長江沿線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中重度化工項目。
如今,漫天飛舞的灰塵不見了,江風吹過,帶著田野的芬芳;大大小小的碼頭拆除了,曾經裸露的岸灘栽上了柳樹、灌木,生機盎然令人心曠神怡。
水清岸綠還要產業優。近年來,馬鞍山著力改造傳統產業,注重運用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引導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推進兼并重組,提升綜合競爭力,實現綠色發展。馬鞍山鋼鐵企業實現脫硫脫硝全覆蓋、燃煤鍋爐全淘汰;“華東鑄造之鄉”含山縣數百家鑄造企業完成技術改造或兼并重組,傳統產業實現綠色轉型。
“馬鞍山藍”頻刷屏
馬鞍山最初是長江邊的一個小村莊——金家莊,后來,城市與馬鋼的建設同步,各個工廠間相互聯系運輸的鐵路在陸地上盤根錯節,為這個城市劃出界限;不同的工廠也造就了不同的馬路名稱,如化工路、二軋鋼路等。
雖說是工業城市,但馬鞍山卻沒有一點灰頭土臉的樣子,很干凈。不夸張地說,在城市主干道上很難看到一張廢紙。甚至和很多沒有重工業的城市比起來,馬鞍山的天都要藍一些。2018年以來,“馬鞍山藍”頻頻刷爆朋友圈。
所謂的“馬鞍山藍”,就是城市澄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走在街頭巷尾,雖是冬季,城市的綠色卻濃得幾乎流淌了起來。倘佯其間的我們,有的只是輪廓清晰的城區美景和可以盡情呼吸的清新空氣。
驅車向東,很快來到城市中央,這里點綴著一顆瑞澤秀麗的珍珠——雨山湖。走到雨山湖邊,隨便一個掬捧的姿態,都能打撈出無數歷史的書簡。
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城市環境管理的規范性文件體系初步建立。1989年成立全國第一支環境執法隊伍;1995年,提出了以建立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為目標;進入新世紀,相繼實施綠色長廊工程、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萬千畝森林增長工程、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等一批“綠色工程”;2017年以來,強力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專項整治工作,有力地促進了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新技術提高資源利用
長期以來,馬鞍山形成了以鋼鐵、化工、火電等重工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消耗偏大。
暮色剪影了群山,沿著姑山礦生態復墾基地的小道上行,紅果桃枝,綠樹成蔭,很難想象這樣舒適的江邊小山,在多年前還是一個深達負九十多米的露天采坑。因為無人管理,一下雨,泥水就直接流到老百姓家門口,一刮大風,揚塵直接飄到家里,周邊的老百姓都來礦上投訴。
一個契機,姑山礦爭取到了國家科技部立項的“冶金礦山生態恢復示范試驗”建設項目,姑山作為鐘山排土場示范基地正式拉開了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大幕。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青山如黛,碧水迢迢。
走進依山而建的馬鋼姑山礦業公司白象山鐵礦,沒有轟隆的機械作業聲,沒有漫天的塵泥黃土,平靜的地面下,礦采作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你很難想到,錯落有致的工業廠房,外觀全部按照徽派建筑進行設計,與青山腳下的李白文化園一脈相承。
為確保地下開采不造成地面沉陷對地面設施和植被的破壞,井下采空區采用全尾砂膠結充填。新技術、新工藝的大面積推廣和使用,不但提高了資源回收利用率,而且有效減少了對礦山植被和地形地貌的破壞。
鋼鐵作為馬鞍山重點產業,正不斷轉型升級。2018年4月27日2時40分,馬鋼二鐵總廠13號高爐最后一爐鐵水緩緩涌動,火紅、熾熱,仿佛帶著某種眷戀與敬慕,依依不舍,惜別母體。5時13分,13號高爐休風,馬鋼最后一座500立方米高爐永久性關停。一位老工人戀戀不舍地說:“今天的關停,是為了明天更好的發展,值!”至此,馬鋼1000立方米以下高爐全部光榮“退役”。
污水河變成生態景觀
在馬鞍山,慈湖河被當地百姓稱之為“母親河”。過去,由于飽受工業污染,渾濁的河水在許多老馬鞍山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遺憾。如今,慈湖河畔,沿著岸邊散步,曲橋臥波,夕陽下波光粼粼,風姿別具。治城先治水,2012年,馬鞍山開始對包括慈湖河在內的長溝水系河道實施清淤截污,同時進行水質凈化和環境綜合整治,對湖泊開展圍網養殖等整治活動。
歷經多年的水環境治理,慈湖河兩岸變成市民休閑的好去處,成為環繞城市東部的生態景觀河。
含山縣太湖山下,銅閘鎮旁,集聚著一群以三口塘老鵝湯為代表的旅游餐飲產業。2016年年初,一套污水需要經歷三次過濾才會排放的污水處理系統被安裝到了這里的每家餐飲店里。
依托著生態這一招牌,含山縣把旅游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促進生態旅游一體化發展,進一步做大“經濟蛋糕”。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12月25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