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土代表”黨永富:多吃“粗糧”少吃“肉” 土壤才健康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甘泉、劉紅霞)赴北京前夕,全國人大代表、河南遠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術部部長黨永富專程回到河南省西華縣的試驗田,帶上了兩捧土、兩把麥苗。
“你看,這一瓶是化肥施用過量的板結土壤,碎了后就成粉面一樣;這一瓶是用生物技術改良后的土壤,一粒一粒的是‘會呼吸’的土壤。”在河南團駐地,黨永富捧著透明瓶子,向記者展示兩種土壤的區別。與之對應的,還有兩把麥苗,在板結土壤里生長的小麥根扎不深,而在恢復地力的土壤里生長的小麥根須又直又長。
黨永富是河南周口市西華縣一名普通農民,20世紀80年代他第一次接觸到化肥、化學除草劑。這些化工品用在地里有著驚人的效果,但由此也讓他產生疑問:會不會有副作用?正是這個疑問,改變了他的人生。此后近30年間,他跑遍大江南北,遍訪高校名師,自制化學反應罐做實驗……從一位普通農民逐步成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的“土專家”。
僅2017年,黨永富就走訪調研了10余省份20多個縣市,與農民訪談,做土壤檢驗。他告訴記者:“20世紀90年代初,農民一袋化肥夠種5畝地,那時的土地有勁兒是健康的;現在,一畝地就得一袋半化肥,結果化肥越用地卻越貧。”面對部分土地“化肥依賴癥”的現象,他憂心忡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化肥使用量已實現零增長,提前三年實現目標。這些變化讓黨永富感到振奮。他說,治理土壤污染還需乘勢而為、久久為功,尤其是加大有機肥推廣應用,更新農民觀念,實現化肥“零增長”進一步向“負增長”轉變。
“化肥是‘肉’,有機肥才是土地的‘粗糧’和‘蔬菜’。‘大魚大肉’吃多了,土地同樣會生病。”在他看來,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土地,“飲食營養”均衡土地才會健康。
然而,農民最大的擔心是化肥減下來,產量也降低了。為此,他在新疆、河南的農田做對比實驗,反復向農民證明——利用新技術,讓化肥減量的同時不僅不減產,而且籽粒更飽滿。
“當然,有機肥具有成本高等限制,因此治理土壤污染離不開技術支撐。”黨永富建議,國家要重視提高土壤科技支撐能力,借鑒已有的成熟模式,在糧食主產區優先開展減肥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