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0月1日開始的“十一國慶黃金周”長假期間,當外地游客紛紛涌進故宮、圓明園、頤和園等旅游勝地時,很多北京市民選擇了農村鄉鎮。而在全國很多大中城市內,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從萌芽起步到近些年的快速發展,休閑農業(Agritourism / Agro.Tourism)在中國只有20多年的歷史。在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游客可以住宿、度假、游樂、觀光、采果、品嘗、購物、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
10年前的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綱要建議》,在“新農村建設”中,休閑農業作為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在全國各地,特別是距離城市較近的交通方便的縣、鎮、村開展起來。
農業部公布的數字則證實了休閑農業的能量:截至2014年底,全國休閑農業的年接待人數達到10億人次,經營收入3000億元,3000萬農民受益。
今年國慶黃金周,僅人 口380萬的山東省濱州便共接待了200.4萬人次的游客,該市旅游局數據表明,其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相關企業占70%以上接待了大約150萬人次。
“中國每年國內旅游人次達36億人,其中一半的人次在農村,農民直接接待的至少在6億人次以上。”國家旅游局副局長杜一力曾在公開場合表示。而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數據也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實際完成旅游投資3018億元,同比增長28%,高于第三產業投資增速,而鄉村旅游產品開發正成投資熱點。
此前的8月11日,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鼓勵鄉村旅游創業,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堅持鄉村旅游個性化、特色化的發展方向,保護民族村落、古村古鎮等。《意見》還提出,到2020年,全國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過20億人次,受益農民5000萬人。
近日,農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通知》,明確了發展休閑農業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也要求“力爭到2020年”,實現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接待人次和營業收入不斷提升;布局優化、類型豐富、功能完善、特色明顯的格局基本形成;社會效益明顯提高,從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將休閑農業發展與現代農業、美麗鄉村、生態文明、文化創意產業建設、農民創業創新融為一體,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休閑農業是農村一、二、三產業和生態環境、生產過程、生活方式的天然融合體。”海南省農業廳企業發展處處長陳良說,農業是第一產業,農產品加工是第二產業,旅游業是第三產業,“由‘農業+旅游’共同孵化的休閑農業,本質上是個‘承一接二連三’的產業。”海南省農業廳廳長江華安則認為,休閑農業是融合農業和旅游業,連接農民和市民、城市與鄉村的一種新型消費業態,是發展現代農業與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