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很多地區的生態環境遭遇到嚴重的環境風險危害,導致各地環境風險管理的壓力在不斷增大。
作為環境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及科學支撐,生態風險評估是當前環境管理領域中的重點和難點。其主要是評估人為活動引起生態系統的不利改變,幫助環境管理部門了解和預測外界生態影響因素和生態后果之間的關系,最終為風險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全面推進生態風險評估,可以提高環境風險防控水平,降低環境風險事件發生頻次和危害,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保駕護航。
生態風險評估的內涵及發展趨勢
“生態風險”是指生態系統及其組分所承受的風險,指在一定區域內,具有不確定性的事故或災害對生態系統及其組分可能產生的作用,這些作用的結果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損傷,從而危及生態系統的安全和健康。導致生態風險的因素有多種,可能是化學的(如化學物質)、物理的(如土地利用、建筑物建造)、生物的(如外來種、病毒)因素,也可能是自然的因素(如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水資源危機、土地沙漠化與鹽漬化)。按風險發生與否分為前瞻性和回顧性風險;按風險發生的方式分為突發性和累積型風險。
“生態風險評估”(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ERA)是環境風險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針對潛在的生態風險,利用生物學、毒理學、生態學、環境學、化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知識,采用數學、概率論等風險分析的技術手段來預測、評價其對生態系統及其組分可能造成損傷的可能性和程度,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措施。生態風險評價的目的是為人類活動提供指導,使風險管理者根據風險程度作出合理的環境保護決策。
生態風險評價主要有3種類型。
一是針對風險源進行的生態風險評價。按照風險源性質可劃分為洪澇災害、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的生態風險評價,化學污染物、重金屬等人類活動引起的生態風險評價以及復合風險源的生態風險評價;根據風險源數量可分為單一風險源與多重風險源的生態風險評價。
二是針對風險受體的生態風險評價。根據風險受體水平可劃分為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生態風險評價,按照受體數量可劃分為單一受體與多種受體的生態風險評價。
三是針對生態終點發生的尺度進行劃分,可劃分為湖泊、河流、河口及整個流域的生態風險評價。
生態風險評價是近30年來逐漸興起并得到發展的一個研究領域。生態風險評價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目前已經在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環境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環保局先后發布了《生態風險評價框架》和《生態風險評價指南》,比較系統地提出了生態風險評估的理論方法。上世紀90年代后發展為區域生態風險評估,開始關注大尺度(流域或更大尺度)的生態風險評價,認識到區域環境特征的重要性,強調區域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狀況等是區域風險評估的基礎。我國的生態風險評價工作起步較晚,雖然做過很多研究性的工作,但是還沒有導則參照執行,沒有系統地應用于我國的環境管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