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千湖美景”又回高原—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紀實

發布時間: 2014-08-25 11:00:37  |  來源: 農民日報  |  作者: 郜晉亮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三江源 千湖美景 中華水塔 “一號工程”系統結構 制度探索

入夏以來,充沛的降水滋潤著三江源保護區的每一寸土地。在三江源核心區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千湖美景”又重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給這座高原小城帶來了無限的魅力。在當地牧民桑巴拉的記憶里,這樣的美景已經有些年沒見了,如今美景回歸,把他和村里的牧民們都激動不已。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這里是中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和生物多樣性分布區之一,是我國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

草原青青,河流縱橫蜿蜒,湖泊星羅棋布、野生動植物種群繁多,本應是三江源最平凡的景象。但是近幾十年來,由于自然和人為等因素,這里的生態惡化形勢日益嚴峻。為了守住守好這片凈土,2005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將三江源保護提升到國家生態安全的戰略層面,對三江源生態進行全面修復。

從那時到現在的8年時間里,青海省始終把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列為全省生態保護的“一號工程”,并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把握規律,一攬子措施齊發力

索保是瑪多縣的一位牧民,已過花甲之年的他,平日里除了放牧外還喜歡用畫筆記錄身邊草原的變化。在索保家里,有一幅他創作于上世紀90年代的畫作,畫里草原毫無生機,河流干枯,一派萬物凋零的景象……

而如今,索保正琢磨著要再創作一幅畫,描繪今日草原上的壯美景色。索保告訴記者,他要把畫兒留給子孫后代,要讓他們懂得去愛惜草原,保護草原,讓他們明白一旦草原被破壞了,也就失去了美麗的家園。

索保老人眼里的變化,只是三江源生態恢復好轉的一個縮影,它得益于2005年以來國家投資75億元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退牧還草、濕地保護、黑土灘治理、鼠害防治等“一攬子”措施,讓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得到了最快最有效的修復。

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主任李曉南說:“‘一攬子’措施之所以能發揮作用,關鍵還在于我們把握住了自然規律和科學規律。草原生態和動物的生長是一個自然的、有規律的生態系統,只要生態系統中每一個要素都能保持平衡的狀態,那就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系統。我們借助外在手段,就是去修復這種平衡。”

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核心是要保護植被,同時將自然修復與工程建設相結合,對草原、森林、荒漠、濕地和河湖生態系統進行重點保護和建設。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數據顯示,到2013年底,三江源一期工程已累計退牧還草8471萬畝,保護濕地160萬畝,封山育林511萬畝,治理黑土灘523萬畝、沙漠化土地66萬畝及鼠害防治11781萬畝。隨著保護與建設工程的深入推進,三江源區生態系統宏觀結構得到局部改善,重點治理區生態狀況好轉,水源涵養能力有效提高,增水效果明顯。據遙感觀測,三江源地區主要湖泊凈增760平方公里。

有的放矢,好制度守住好生態

從國家的頂層設計到地方的因地制宜,除了真抓實干外,還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兩者形成合力,才能讓一項政策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多年來,青海省在大力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的同時,也在積極創新,同步推進制度建設。

2006年,青海省政府決定對三江源地區不再考核GDP,而是把生態保護和建設列為三江源區各級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內容。

今年3月,青海省政府發布實施《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其中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等被劃入限制開發區域,約占全省面積的58%,禁止開發區域約占32%。6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印發《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規劃以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為重要平臺,先行先試,力爭用5年時間,基本建立比較系統完備、可供復制推廣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青海省生態保護與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金海說:“青海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在頂層設計上建設制度規范,不僅要管得了將來的保護與建設,而且還要穩得住多年保護和治理的成果。”

除了宏觀政策與制度上的積極探索,三江源區域內牧民的生產生活也需要強力的保障。2010年,青海先行先試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印發了《關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和《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試行辦法》,通過教育經費保障、牧民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補償等11項措施,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三江源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生態補償機制的推行,讓三江源牧區5萬多生態移民真正實現了搬得出、住得穩、能致富。在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47歲的牧民尼智在政府引導下,2006年和家人從莫壩鄉薩根村搬進了縣城,住上了定居房。如今,他已經從一個普通的牧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石刻師傅,而且收入不菲。

憑借當地豐富的石材資源和藏文化,位于三江源核心區的達日縣正在積極引導搬遷出來的牧民群眾學習石刻技術,把石刻產品作為旅游紀念品及佛教裝飾品進行推介、銷售,形成產業鏈,帶動移民增收致富。

攻堅克難,昔日美景復歸來

今年1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青海出席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正式啟動大會時指出,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我們既要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績,也要清醒看到,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任重道遠,必須進行長期艱苦的努力。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面積為15.23萬平方公里,涉及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格爾木市共4州16縣1市的70個鄉鎮。在這個差不多在相當于一個山東省的廣袤區域內,進行生態保護與建設,其難度可想而知。

的確,在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一期工程啟動實施推進的8年多時間里,一道又一道難題總是接連不斷。在這些難題中,黑土灘這個雖然不起眼的名字,卻是草原上多年的頑疾,它猶如潰爛的瘡口,一旦在草原上蔓延,便一發不可收拾,而鼠害正是罪魁禍首之一。

要解決這個難題,不僅要想方設法恢復黑土灘的植被,而且還要將鼠害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用工程技術人員們的話說,這可比造原子彈還要難。

為此,青海制定了黑土灘退化草地分級標準,并花大力氣查清了三江源黑土灘退化草地的面積、類型及分布,提出了治理黑土灘的方案,建成了退化草地治理信息系統,初步確定了不同退化草地形成原因和恢復機理,提出了可持續利用的對策和模式。

經過多年研究試驗,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培育成功的新型牧草——“青海草地早熟禾”,實踐證明對治理三江源區黑土灘效果明顯。同時,實現了中華羊茅等優質牧草本地化擴繁擴育,為三江源地區退化草地的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撐。目前,三江源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20%增加到80%以上,草地平均產草量(干重)每畝45公斤,比1988~2004年的平均產量增加了9.5公斤。

在鼠害防治方面,青海省大力推廣生物素與人工捕捉相結合的方式,大多數地區草原鼠害已由重度危害轉為中度或輕度危害,草原鼠害猖獗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