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的西瓜又沙又甜!”在寧夏惠農宏浩公司開發的瓜田里記者看到,栽植3年的棗樹正茁壯成長,高的已有一米多了;而圓滾滾的西瓜在喝飽了滴灌的水之后,舒舒服服地躺在地上,成熟而飽滿。不遠處,來自內蒙古烏海的瓜商正在帶人裝運西瓜。公司總經理任紅業親自為客人操刀切瓜,指著眼前起伏不平的瓜地對記者說:“這里就是原來的沉陷區!”
這里是沉陷區?如果不是有人提醒,記者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與地縫密布、房屋傾斜、亂石遍布、污水橫流、讓人提心吊膽的沉陷區會有什么聯系。
石嘴山市惠農區的沉陷區不止這一處,治理的當然也不止這一處。那里的沉陷區竟有43平方公里,其中嚴重沉陷的就超過了9平方公里。在這個地表裂縫達到140多條、最大沉陷深度超過了24米的地方,曾經居住著寢食難安的兩萬戶人家。
石嘴山市何以會形成這么大的沉陷區?
曾被譽為“塞上煤城”的石嘴山市,是“一五時期”國家布局建設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它因煤而興,因煤而建,又因煤而困。50多年前,他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迅速崛起,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然而,在開采出5億噸煤炭、創造出2000億元工業產值、發出1500億度電之后,資源也近乎枯竭,留給當地的是難以為繼的產業和難以居住的沉陷區。
寧夏各級黨委、政府關心著居住在沉陷區的人們,積極為可持續發展尋找出路。隨著沉陷區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治理的力度也越來越大。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04年開始,寧夏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的支持下,投資近10億元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有14個縣的60萬人從中直接或間接受益,而石嘴山市惠農區的沉陷區治理只是這50個項目之一。
在沉陷區新建的“惠民亭”前,記者見到了正在那里閑轉的77歲老礦工程作忠。老人告訴記者,他是1960年從河南省來這里當煤礦工人的。這幾十年里,他在沉陷區住過地窨子、廢窯洞、睡過大通鋪、自己也搭建過土坯房,8口之家一直住得很擁擠,不得不兩地分居。那段日子給老人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一下雨,屋頂就漏水,院子就灌水,平時地下往上冒熱氣,熏得人很不舒服。隨著地表下陷,住房的裂縫越來越大,磚頭越露越長,弄得人天天睡覺也不安穩。直到2006年他們一家搬到政府規劃建設的騰飛小區,才結束了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因為有政府的補貼,他們家只掏了9萬元,就住上了77.17平方米的新樓房。短短幾年時間,這位無憂無慮的老人就帶著老伴游遍了大半個中國。
現在,惠農區的沉陷區已經治理了24平方公里,不僅栽植了400多萬株樹木,而且鋪設了道路,修建了廣場,變成了石嘴山市名副其實的后花園。原來誰都不愿意涉足的沉陷區,變成了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
沉陷區的治理,騰出了大量可供開發的土地,為惠農區的工業拓展了發展空間。短短幾年時間,這里就吸引了83家外地企業的24億元投資,有12家企業還在優惠政策的感召下直接參與了沉陷區的治理。難怪有人說,沉陷區的治理,不僅挽救了一座資源枯竭的礦山,而且挽救了一座瀕臨困境的城市,造福了一方生活困難的百姓。(本報記者 莊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