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標題:北京向部分新增產業說不
日前,北京市向社會公布《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4年版)》(以下簡稱《目錄》),《目錄》針對不符合首都戰略定位的產業公開“亮劍”,開出了一張涉及面頗廣的禁止和限制清單。
《目錄》公布的消息一經媒體報道,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將對未來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從源頭限制“三高”產業
近年來,北京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與此同時,北京也面臨著一系列無法回避的問題:如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水資源短缺、大氣污染形勢嚴峻等。
專家研究發現,這些問題有共同的深層次原因——城市功能過多,經濟體系“大而全”,部分行業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等“三高”現象嚴重,加劇了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此外,部分產業與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四類功能區發展要求也很不一致。
專家為此把脈,提出必須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從控制產業增量入手,通過改革創新,用《目錄》管理等手段,從源頭對“三高”產業進行限制,對過度集中的功能說“不”。
《目錄》制定過程中,曾有人提出質疑,制定出臺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是不是代表北京將限制發展?
北京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恰恰相反,《目錄》的出臺是為了更好、更科學地發展。《目錄》不涉及現有存量產業,存量產業調整將按全市統一部署,從就地淘汰、轉移疏解、技改升級三個方向穩妥有序推進。
專家指出,長期以來,北京市一直宣稱將嚴格控制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新增產業,為高精尖產業騰出發展空間,為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打下堅實基礎。《目錄》給出了具體的參照依據,也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留出了更多空間。
以看得準、有共識為入選依據
《目錄》是北京市在產業管理領域的重要改革創新,由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商務委等10個相關部門共同制定。制定過程集思廣益,充分凝聚了社會各方面的智慧和共識。
今年3月份《目錄》形成初稿后,北京市有關方面數次召開部門、區縣專題研討會,廣泛征求了專家、企業、行業協會的意見。先后有100余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參與了《目錄》討論,提出了諸多意見和建議。
在反復論證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北京市把有關各方特別是專家學者有共識的行業列入了《目錄》。
在東城區、西城區等核心區,除了要執行水泥、石灰、摩托車制造禁限等全市性管理措施外,還要嚴格禁止制造業、建筑業、批發業,同時禁止新建和擴建高等院校、大型醫院,嚴格限制酒店、寫字樓、展覽館等大型公建。
為確保《目錄》得到有效執行和動態更新,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將建立管理聯席會議機制,把《目錄》的執行、解釋、修訂等工作統籌起來,完善《目錄》各項工作細則和相關配套措施,真正把《目錄》執行落到實處。
北京各類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可對照《目錄》進行自查。市、區兩級相關項目審批和企業注冊登記等主管部門在執行辦理程序時,須依據《目錄》先予審查。
突出操作性不搞“一刀切”
北京市新上建設項目和新設立企業種類繁多、數量很大。如何既把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新增產業控制住,又符合區縣的實際,適應形勢變化?
立足實際,不搞“一刀切”是《目錄》編制的一大亮點。管理措施分禁止性、限制性兩類。其中,限制性是指對一些行業做出區域限制、規模限制和產業環節、工藝及產品限制,主要從北京現階段發展實際出發,有區別地加以限制。
北京全市分為四類功能區域(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生態涵養發展區),在資源稟賦、功能定位、發展基礎等方面各不相同,不能用一把尺子定產業。為此,《目錄》把管理措施分為全市和四類功能區域兩個層面。全市層面的管理措施須在全市范圍內普遍執行,四類功能區域層面的管理措施則是指在執行全市層面管理措施基礎上,增加的差異化管理措施。
據了解,《目錄》的發布僅僅是北京市產業結構調整的組合拳之一。目前,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還正在研究制定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相關政策意見。
未來,北京將堅持在“進與退”“增與減”中促進首都經濟提質增效升級,處理好當前與長遠、“舍”與“得”的關系,以退促進,退中求進。
(本報北京8月18日電 本報記者董 城 張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