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償
上報190億被砍至13億
早在工程論證期間,無論是襄陽、湖北省還是國家,都意識到調水后會給漢江中下游帶來各類影響。
中線工程環評報告做出了“會對漢江中下游產生一定影響,但可以通過措施減少影響”的結論,此后,國家下撥上百億元南水北調專項補償資金單獨給了湖北省,用于新建引江濟漢工程在內的四大工程,其被視為中線工程的“配套工程”、“補償工程”。
襄陽最終得到的生態補償為4.37億元,用于包括污水處理廠管網建設、小流域治理等,但襄陽認為這遠遠不能應付即將到來的水量減少帶來的各種問題。
有當地水利官員表示,光是堤壩改造,可能就需要十多億元。
近期,襄陽市向湖北省提交補償項目的編制報告,預期總投資190多億元,這個數字被省里打了回來。最后,在幾輪縮減后,湖北省就全省補償項目向國家報了50多億元,其中只有13億是襄陽部分。
李國棟想,對于國家決策而言,是按照“調研-規劃-項目”的步驟來安排補償資金,現在的首要目標,是爭取國家能把調研和規劃先做起來。
此前,《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規定了對庫區數百億元的項目資金,在污水治理這塊,國家給了壩上80%的生態轉移支付,壩下則只給了18%的補償。
襄陽方面則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能夠同樣考慮對漢江中下游所受的影響組織權威專家進行調研,編制《漢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
“我們希望能夠壩上壩下(補償)一個樣。”李國棟說。
如果把這些年向上反映問題的文件收集起來,是可以用卡車裝的,一名襄陽水利局干部說。
“我能理解,南水北調現在首先是要保障工程,然后水必須是好的,這兩大任務要全力以赴。”李國棟說,“但我也覺得,這兩件大事干得差不多了,可以考慮襄陽了。”
近兩年,襄陽市不斷向省里和中央反映問題,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分別前來調研,襄陽市市長別必雄也曾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提交和襄陽補償有關的議案。
甚至地方領導會抓住領導視察中線工程要先坐飛機到襄陽的機會,在機場、在酒店一次次地反映問題。
除此之外,近年來,襄陽市投入了很多精力研究漢江的問題。襄陽市委托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做了襄陽生態環境影響及補償政策的調研報告,這兩個報告,都認為漢江所受影響比原來環評更大。
回應
“國家該補償的會補償”
但是,比調研結論更難得到的是證據。
調水還沒開始,漢江所受影響更多是預測性的,對于負責補償分配的決策者來說,這很難具有實際說服力。
有湖北省水利部門的官員認為,襄陽遇到的情況只是暫時的,目前處于庫區蓄水時段,加上氣候自然干旱,因此水量較少,等到蓄水完成,開始調水后,就可以正常滿足漢江中下游的水量。
中科院院士、水資源專家劉昌明的意見是,每個地方都希望能多給點水,多給點補償,“心情可以理解”,但還是需要有足夠的論證和證據才能說明問題。
“調水規劃有著嚴格的分水方案,如果該給的沒給夠,那你再提意見,否則理由就不充分。”劉昌明說。
他說,任何城市都應該主動去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因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從2000年以來,漢江上游來水就一直比較少,雖然中線工程一期調水要調95億方的水,但現在丹江口的水比當初做規劃時本來就少了70多億方水。
在這種情況下,他說,每個城市首先要做的就是“節水優先”,“不節水,肯定永遠不夠用”。
但是,曾參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環評的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原局長翁立達坦承,當初做環評時,對漢江襄陽段受到的影響“考慮得不夠”。
“客觀地說,對襄陽段來說,原來的工程考慮比較少。他們沒有得到上游的補償,下游的配套工程也沒有能夠改善狀況,上下都沒沾邊。”他說,“襄陽方面反映的問題有一定的道理。”
事實上,襄陽方面的呼吁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
去年開始,襄陽迎來了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環資司領導的直接視察。
今年3月,國務院南水北調辦負責水質和生態保護方面工作的副主任于幼軍首次直接以襄陽為對象進行考察,聽了問題反映后,他表示,有些數據還不是很全,沒有說清楚,讓當地再準備一下,他一個月后再過來。
4月,于幼軍如約再次來到襄陽,“他說這次數據比上次清楚多了,這么看影響還是有的。”李國棟回憶說。
據當時參與考察的一名水利官員轉述,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的意思是,只要襄陽拿出證據能說明漢江襄陽段受到了很大影響,國家該補償的,一定會補償。
“我們感覺到,領導很關注這個事。”李國棟說,于領導當時表態,會將襄陽上報的情況跟國務院相關部門反映溝通。
“漢江中下游的城市為南水北調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北京的環保組織“綠家園”負責人汪永晨說,“一定要把漢江水位下降的照片給北京人看看,咱用水的時候一定要‘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