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貴陽7月11日電(記者曹典 李平 王健)“資金供給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挑戰,也是生態文明轉型的核心挑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可持續金融體系設計研究項目聯席主席謝孟哲說,如果不大力投資清潔能源技術、綠色基礎設施,不大幅促進生產消費合理化,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不能實現。
正在此間舉行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上,中外多名經濟學家、業內人士就如何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引導資金助力中國綠色轉型展開討論。
專家指出,綠色創新產業在技術研發的初期,往往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特斯拉在11年的發展過程中,資本市場給予很大助力,據統計‘燒掉’了10億美元。”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副會長安青松說,去年特斯拉市值達到260億美元,“資本市場提供風險投資平臺,是助力綠色轉型的孵化器。”
據中德證券首席執行官姜培興介紹,中國一家以廢棄物回收再造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得益于資本市場IPO等支持,不到4年銷售收入增長了10倍。
盡管如此,由于綠色項目風險評估難度大、收益見效慢、管理成本高,而金融機構往往追求短線利益和高額利潤,所以目前綠色金融工具的發展和綠色項目的引資還非常乏力。
“綠色投資仍是一種規模很小的專業化投資,估計僅占全球投資的2%。”謝孟哲說。
中國銀監會統計部處長李曉文介紹,去年中國21家主要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約5.2萬億元,占他們所有信貸額的9%左右。
正因如此,專家普遍認為,僅靠企業社會責任和市場化配置來引導金融資源與綠色項目的對接很困難,而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
“綠色項目面臨嚴重的供給短缺,因為缺乏鼓勵綠色投資的激勵機制。中國需要綠色投資的政策體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說,政府應健全財政貼息機制、鼓勵綠色貸款,在若干領域實行強制性綠色保險等。
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左小蕾也認為,“綠色金融要帶有強制性”。一方面政府應當通過立法去約束所有的社會主體,另一方面,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有精準性。
“比如太陽能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國家層面提出后,各地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但是卻沒有解決太陽能發電穩定入網的問題。造成產能過剩,變為加工貿易,卻把污染留在了中國。”左小蕾說。
據了解,目前北京、貴州等中國多地都已嘗試用綠色金融“貸動”環境治理。截至2014年5月底,貴州省銀行業金融機構共向673個節能環保及服務項目發放984.3億元的貸款,比年初增加69.01億元,業務涉及電力、鋼鐵、煤炭、林業等行業。
旨在創新環保投融資機制,銀行、政府、投資機構共同出資,面向中小企業提供優惠貸款,解決企業環保融資難問題的“銀政投”綠色信貸計劃已于今年6月啟動。該計劃將率先在海南、山東等省進行試點,海南省“銀政投”綠色信貸計劃總規模20億元,山東省總規模100億元。這是中國建立健全多元化、市場化的環保投融資機制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