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土壤修復改良需多方參與

發布時間: 2014-07-04 10:45:08  |  來源: 中國環境報  |  作者: 劉建明 韓成 盛學斌 劉善科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土壤重金屬 土壤pH值 亞硝酸鹽氮 植物修復技術 生態環境調控

◆劉建明 韓成 盛學斌劉善科

土壤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我國糧食產量近年來實現了十連增,但是,由于不平衡施肥等技術因素和農地產權不明晰等政策因素的長期影響,我國土壤因過度開發利用而持續嚴重退化,導致土壤的農業生產能力和生態環境調控能力下降。前不久公布的《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耕地質量問題凸顯,區域性退化問題較為嚴重,全國年內凈減少耕地面積8.02萬公頃。

這不僅直接危及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造成農產品質量下降。更為嚴重的是,土壤系統喪失了環境凈化能力,變成了一個面源污染源,加速了水體污染和大氣污染的大面積擴散。

土壤退化各種形式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土壤退化的形式有很多種,土壤酸化、鹽堿化、土壤污染、營養失衡、荒漠化等都屬于土壤退化。

在我國,近年來土壤退化面積之廣、強度之大、類型之多,令人憂慮。以土壤污染為例,根據2014年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這樣的土壤不僅不能過濾凈化地下水,反而可能成為地下水的污染源。據調查,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的地下水污染日益加劇,有機污染物和氨氮、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簡稱“三氮”)都不同程度超標。而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區,地下水污染加劇,顯然與農業化學氮肥的大面積施用有關。

土壤退化是一個綜合體系,各種退化形式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例如,土壤酸化會帶來一系列后果,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土壤重金屬元素污染的加劇,在土壤pH值低于5時,重金屬元素會隨著pH值的降低而急劇活化。此外,土壤酸化還會引起土壤肥力減退、土壤板結等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全國pH<5.5的酸性耕地面積從30年前的7%上升到目前的18%,南方14省區pH<5.5的酸性耕地面積由20%擴大到40%,pH<4.5的耕地由1%擴大到4%。

土壤退化正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土壤修復和改良已刻不容緩。

土壤修復是全方位的系統工程

土壤修復是通過各種綜合技術措施來防范、減輕和治理土壤退化,還原土壤的原生態,提高土壤的質量和安全。土壤退化是一個綜合體系,因此,土壤修復也必須是全方位的修復,不能簡單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以土壤酸化為例,造成土壤酸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直以來,土壤酸化治理的技術措施主要是施石灰。可是,大量、持續施用石灰會引起土壤板結、有機質分解過速等負面效果。

土壤是一個無機、有機、生物復合的生態系統,土壤的修復和改良需要礦物、有機、微生物、農業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技術支持,需要農業、環保、國土、科技等多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僅以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治理為例,目前就有物理化學技術、植物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等。

土壤修復礦物技術是土壤綜合修復的典例之一。土壤是由礦物巖石風化而來的,土壤固體的90%以上是礦物質,從礦物活化而來的各種礦物質元素是土壤里的基本營養。礦物技術通過模擬自然界的風化成土作用過程發明了低溫水熱工藝,將富鉀硅酸鹽巖石中的所有礦物質元素整體活化為能被植物吸收的有效營養,從而將石頭轉變為富含多種營養元素的礦物肥料。這不僅在營養成份上類似于天然風化土壤,而且在物理結構特性上也類似于天然土壤。

鑒于土壤修復工程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當前急需加強科技創新,盡快建立我國土壤修復改良的綜合技術體系和健康耕作體系,并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退化類型組建相應的技術組合,開展大規模的應用試驗示范和推廣。

土壤修復需各方共同參與

土壤退化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重大挑戰。土壤修復事關國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事關國民的健康和安全,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共同參與。

首先,由政府主導,對土壤修復工程給予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

土壤修復,政府是關鍵,這是由我國實際國情決定的。由于土地產權的問題,農民缺乏維護耕地質量的內在動力。因此,土壤修復不僅在經費投入、修復技術的研發和試驗示范、修復工程的組織和實施方面需要依靠政府,在土地產權改革、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土壤修復投入的政策性鼓勵等方面,更需要政府主導。

有關部門表示,國家每年將拿出幾百個億,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地下水嚴重超采綜合治理的試點。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但還需要盡快出臺綜合性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來拉動并加速全國的土壤修復改良。建議借助我國現行的農資綜合補貼機制,以國家的農業補貼政策為依托,構建農資綜合補貼與新型土壤修復技術推廣的良性互動體系。關鍵是要調整政府現行的輸血式農業補貼方式,將農資綜合補貼從現金直補形式調整為向農戶補貼科技含量高的農業生產資料形式,包括土壤修復技術,逐步提高我國農業的科技含量和耕地質量。

其次,培育土壤修復改良的新興產業集群來落實土壤修復工程。

在政府主導下,誰來具體實施土壤修復改良的各項措施和工程?顯然,僅靠農民和相關職能部門都是不現實的,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產業集群才可能完成。鑒于土壤修復是一個全新的產業領域,必須集成相關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及金融等跨行業的優勢力量,盡快培育并發展我國土壤修復改良的新興產業集群。

企業發展是以獲利為基礎的。除了政府投入的土壤修復資金外,企業參與土壤修復的經濟回報原則上是通過提高土壤質量和效益得到,具體有3條途徑:一是農產品的產量更高;二是農產品的質量更好,因此價格更高;三是把非耕地修復改良為耕地。根據中國科學院最新的調研成果,我國具有不同程度的耕地后備資源約8億畝,其中具有較好開發條件的占40%左右。如果政策支持企業規范化開發這些后備耕地資源并通過合法渠道獲得盈利,則完全可能通過土壤修復改良工程為我國增加幾億畝耕地。這不僅是社會財富的增加,也是再生產能力的增加。

土壤退化是一個重大挑戰,但同時,土壤修復與改良也是重大的商機。土壤修復產業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我國新一輪經濟發展提供動力,為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新的機遇。

第三,公眾監督,全民參與。

公眾是土壤退化最直接的受害者,因此,土壤修復需要公眾監督,需要全民參與。相關科研工作者應該積極參與土壤退化技術的創新研發和示范推廣,夯實土壤修復的技術基礎;農戶應加強土壤修復改良意識,積極引進新科技、新耕作制度,提高耕地質量;媒體應加強宣傳和科普教育,讓公眾認識到,首先要有土壤的健康和安全,才會有農產品的健康和安全,才可能有國民的健康和安全。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