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我們將堅持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通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方式,實現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在剛剛結束的“2014年世界海洋日暨國家海洋局建局50周年”紀念活動上,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說。
他表示,目前中國已建立起較完整的海洋產業體系,海洋經濟實現多年穩定增長,海洋科學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持續增強,海洋法規體系逐步健全,海洋綜合管理體制初步確立,維護海洋權利的能力明顯增強,海洋事業步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
而與這些成績形成對比的是,有調查機構連續三年開展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國民的“海洋意識”仍較薄弱。
從今天開始,《法制日報》視點版推出“提升全民海洋意識系列報道”,從法律視角為讀者全方位解讀與藍色國土有關的生態、環保、安全、開發等一系列問題。
系列報道的開篇,《法制日報》記者與正在主持國民海洋意識現狀調查的權威海洋專家,就“海洋意識”這個話題展開了深入對話。
提升全民海洋意識系列報道之一
對話人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 趙宗金
《法制日報》記者 范傳貴
海洋意識指導人們開發利用海洋
記者:目前,全國多個地方都在開展各類活動,宣傳普及海洋知識,提升全民海洋意識。那么,“海洋意識”這個概念我們應該如何理解?
趙宗金:簡單來講,海洋的客觀存在,必然要反映到人們的頭腦中,使人們產生關于海洋的認識。這是表層意思,沒有什么爭議;在它的具體內涵界定上,學者們則各有不同的看法。
不管從何種角度對“海洋意識”作出界定,它的核心內涵都不會變:“海洋意識”本質上是個體、公眾和各類社會組織在長期的海洋實踐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對于海洋的自然規律、戰略價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認識,是特定歷史時期人海關系觀念的綜合表現。
記者:海洋意識的概念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形成的?
趙宗金:人們對于海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所以海洋意識也不是現在才有,而是一個歷史范疇。以時間為線索分析,中華民族的海洋意識大體經歷了傳統海洋意識、近現代海洋意識和現代海洋意識三個階段。
記者: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這可以理解為對提高海洋意識的強調,那么我們現在所說的海洋意識和以往傳統、近現代的海洋意識區別在什么地方?強調這個概念的意義何在?
趙宗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逐步融入世界體系,中國人的海洋意識不斷更新,逐漸向現代海洋意識過渡。現代海洋意識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內涵豐富,內容廣泛,我認為它最突出的特點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它是全面的、主動的、開放的海洋意識。
剛才我說了一層意思,海洋意識是來源于海洋實踐活動的;還有一層意思,它其實又反作用于海洋實踐活動。所以這種全面的、主動的、開放的海洋意識,其實在指導著人們開發、利用海洋的方向、方式和程度。
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
記者:我從相關資料中看到,你曾提出海洋意識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是多層次、全方位對人與海洋關系反映的內容體系,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方面面。按照這個觀點,海洋意識可以從哪些維度上去細分?
趙宗金:現在這方面的研究還相對缺乏。從我自己的研究來看,我認為還可以細分為海洋戰略意識、海洋權益意識、海洋安全意識、海洋開發意識、海洋保護意識、海洋教育意識和海洋參與意識。
這里面有幾項內容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比如海洋權益意識,包含了海洋國土意識、海洋政治意識、海洋通道意識;海洋安全意識,包含了海洋國防意識和海洋防災減災意識;海洋開發意識,包含了海洋資源意識、海洋經濟意識、海洋管理意識;海洋保護意識,包含了海洋生態意識、海洋可持續利用意識;海洋教育意識,包含了海洋文化教育意識和海洋科學技術意識;海洋參與意識,包含了海洋公眾參與意識和海洋全球參與意識。
記者:可不可以這樣理解,這里面有的是國家層面的,有的是國民層面的?
趙宗金:應該都有交叉,國家和國民都需要有這些意識,但可能會有偏倚。有的偏向于從國家層面去形成這樣的意識,比如海洋戰略意識,指我國應該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和重視海洋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確立長遠的海洋發展戰略;有的則和每一個公民息息相關,需要每一個公民加強這方面的意識。
海洋知識欠缺影響國民海洋意識
記者:國家海洋局曾經公布過一個由幾家機構聯合進行的國民海洋意識現狀調查結果,這個調查從2010年開始,連續3年在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6大區域18個城市進行了國民海洋意識調查。
這項調查的其中一個問題是考察受訪者是否知道我國有300萬平方千米管轄海域,第一年的調查結果顯示,約9成受訪者都不知道這點,到第三年時,知道者也不到三分之一。
很多媒體以此得出結論,認為我國國民海洋意識極為薄弱。你認為這樣的論斷是否客觀?
趙宗金:我說一個我自己調查的例子。在幾個月之前的一次農村調查中,我問村民釣魚島是不是中國的,他們的回答就三個字“當然是”。
我們知道釣魚島肯定是屬于海洋國土這個范疇。如果從人海關系的角度來看海洋意識的話,海洋國土面積的問題僅僅是一個方面。剛才我也說過,人海關系的類型是多樣的,包括方方面面。所以,如果把海洋國土知識的匱乏等同于海洋意識的薄弱,實際上還存在邏輯方面的問題。
記者:根據你自己的調查和判斷,我國國民的海洋意識現狀如何?
趙宗金:國民的海洋意識應該包含知識和意識兩個層面。海洋知識的欠缺的確會影響海洋意識。根據我的觀察,我國國民在意識層面并不薄弱,海洋知識層面則的確應該進一步提高。
盡快建立適合我國海洋意識體系
記者:大國的興衰和藍色地域的開發利用水平息息相關。而國民海洋意識作為我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基礎,對中華民族的未來有著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建設“海洋強國”,勢必要求國民海洋意識要有相應的提高,在這方面,你認為應該從哪些措施入手?
趙宗金:的確,在海洋開發、保護與治理領域,我們需要大力培育海洋公民意識、規范海洋公民行為。
我覺得改善海洋教育的形式和水平應該是突破口。有研究表明,較高水平的海洋教育能夠更大地提高海洋公民感水平。海洋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水平。
具體途徑和做法就是大力開展海洋科普教育,推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的海洋知識體系建設,從而提高海洋相關的教育水平。此外,大力發展非正式教育組織機構、非傳統的海洋教育課程體系和培訓計劃,積極開展涉海培訓活動也都是重要的舉措。
記者:理論上的教育可能更適合于知識階層,對于民眾,增加與海洋接觸的幾率是不是會有更直接的效果?剛才提到的國民海洋意識調查就顯示,海岸帶居民的海洋環境意識水平要高于內陸居民。
趙宗金:是的,在個體行為層面上,培養和發展親海洋行為是有效提高海洋公民行為水平的重要途徑。公民個體與海洋空間有關的歷史生存經驗、家庭與工作的區域特征以及娛樂休閑的方式,都會對海洋公民行為產生影響。
記者:在剛才提及的諸多細分海洋意識中,我認為海洋保護意識應該是普通民眾海洋意識高低的一個晴雨表,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種意識。在這方面應該如何加強?
趙宗金:在這方面,我認為應該加強海洋保護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海洋決策參與制度。
從確定社會秩序的角度看,海洋環境立法可能是保護海洋環境的最有效途徑,可以把環境保護的個人責任、組織責任等考慮在立法程序內,使得環境保護的全民參與有法可依。
政府海洋立法與政策制定過程、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進行涉海事務決策過程中,其實也是在幫助民眾提高海洋意識。
此外,應該大力培育海洋類社會組織,它們在提高國民海洋意識上會大有作為。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盡快建立適合我國的海洋意識體系,必須在廣大民眾中強化現代海洋意識,大興海洋文化,拓寬、加深民眾對于海洋的全面理解,為我國的海洋事業發展打牢思想根基。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海洋大國和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