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2013海南省環境狀況公報/全文

發布時間: 2014-06-05 17:18:03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方青
關鍵詞: 海南省昌江 環境違法 建設項目環評 核與輻射 養殖廢水

2013年海南省主要河流水質狀況

  2013年海南省主要河流水質狀況

2013年海南省主要湖庫水質狀況

  2013年海南省主要湖庫水質狀況

松濤水庫

  松濤水庫

2013年海南省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狀況

  2013年海南省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狀況

竹包水庫飲用水源地

  竹包水庫飲用水源地

三亞西島

  三亞西島

2013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質狀況

  2013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質狀況

三亞亞龍灣

  三亞亞龍灣

藍洋溫泉

  藍洋溫泉

2013年海南省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2013海南省環境狀況公報

  2013年海南省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2013年海南省主要森林旅游區空氣負離子濃度

  2013年海南省主要森林旅游區空氣負離子濃度

輻射環境現場監測

2013海南省環境狀況公報

2013海南省環境狀況公報

  輻射環境現場監測

樂東尖峰嶺

  樂東尖峰嶺

2013年海南省年降水量分布圖

  2013年海南省年降水量分布圖

救火現場

  救火現場

火山口

  火山口

機動車環保標志發放

  機動車環保標志發放

海南化工

  海南化工

儋州峨蔓風力發電

  儋州峨蔓風力發電

文昌木蘭灣

  文昌木蘭灣

文明生態村

  文明生態村

定安土地整治項目

  定安土地整治項目

西沙生態監測現場

  西沙生態監測現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一條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的規定,現發布2013年《海南省環境狀況公報》。

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

二一四年六月

綜 述

2013年,全省環境保護工作以服務國際旅游島建設為中心,堅持省委第六次黨代會所確立的“堅持科學發展,實現綠色崛起”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把污染減排工作、維護生態平衡、保障環境安全,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有力推手,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道路,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國家下達指標內,全省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優良,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優良態勢。

第一部分 全省環境狀況

一、水環境

(一)廢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全省廢水排放總量為36206.8萬噸,比2012年減少2.4%,其中工業源、生活源、集中式治理設施廢水排放量分別為6794.5、29374.1、38.2萬噸,所占比例分別為18.8%、81.1%、0.1%。城市(鎮)污水處理率為76%。廢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9.4萬噸,比2012年下降1.5%,其中,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集中式治理設施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為1.2、10.2、7.9、0.1萬噸;氨氮排放量為2.3萬噸,比2012年上升4.5%,其中,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氨氮排放量分別為0.1、0.9、1.3萬噸。

(二)水質狀況

1、河流水質狀況

2013年全省河流水質總體為優,90.8%的監測河段水質符合或優于國家地表水類標準。劣于類水質的河段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小河流的局部河段,主要受農業及農村面源、城市(鎮)生活污水影響,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化學需氧量。與2012年相比,全省河流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南渡江干流所有監測河段均符合或優于國家地表水類標準,水質達到優級;支流南溪河、南春河、腰仔河、南叉河、大塘河和龍州河的所有監測河段水質均符合或優于國家地表水類標準,水質達到優級;支流海甸溪水體溶解氧偏低,水質為類,屬輕度污染。

萬泉河干流及支流所有監測河段水質均符合國家地表水類標準,水質達到優級。

昌化江干流和支流石碌河所有監測河段水質均符合或優于國家地表水類標準,水質達到優級;支流南圣河水質總體良好,除五指山市區段受氨氮影響水質為類外,其余監測河段水質均符合或優于國家地表水類標準。

中小河流所監測的18條河流42個河段中,水質符合或優于地表水類標準的河段占88.1%,類標準的河段占9.5%,類標準的河段占2.4%。九曲江、龍首河、龍尾河、太陽河、陵水河、保亭水、藤橋河、寧遠河、望樓河、珠碧江、羅帶河、北門江和文瀾江水質優良,劣于類標準的水質主要分布在東部文昌河、文教河和東山河,南部三亞河,以及北部演州河的局部河段。

城市河段流經14個縣城以上城鎮的13條河流15個監測河段中,水質符合或優于地表水類標準的河段占73.3%,類標準的河段占20%,類標準的河段占6.7%。劣于類標準的水質主要分布在海甸溪、南圣河和文昌河的城市河段。

入海河段所監測的20條主要河流入海河段中,水質符合或優于地表水類標準的河段占75%,類標準的河段占25%。類標準的水質主要分布在海甸溪、文教河、文昌河、東山河和演州河的入海河段。

2、湖庫水質狀況

2013年,全省湖庫水質總體良好,開展監測的18座大中型主要湖庫中,松濤水庫、大廣壩水庫、牛路嶺水庫等16個湖庫水質達到或優于國家地表水類標準,占監測湖庫總數的88.9%,湖山水庫和堯龍水庫水質僅符合類標準。湖山水庫呈輕度富營養化狀態,其余湖庫呈中營養狀態。與2012年相比,全省湖庫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3、城市(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狀況

2013年全省18個市縣的城市(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優良,開展監測的26個縣級以上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絕大部分水質符合或優于國家類標準,符合國家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要求。僅臨高縣文瀾江多蓮取水段4月、5月受化學需氧量或總磷影響,水質為類,未能滿足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要求,但經過處理合格后仍可作為生活飲用水。與2012年相比,全省城市(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4、近岸海域水質狀況

2013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為優。海南島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占92.7%,94.1%的功能區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管理目標要求。三、四類海水主要出現在三亞港、三亞河入海口和海口秀英港附近海域,主要受城市生活污水和港口廢水影響,主要污染指標為石油類、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與2012年相比,全省近岸海域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主要濱海旅游區近岸海域

海口假日海灘、桂林洋、東寨港紅樹林,三亞亞龍灣、大東海、三亞灣、天涯海角、蜈支洲島、西島、海棠灣,澄邁盈濱半島,文昌銅鼓嶺、東郊椰林、高隆灣、馮家灣,瓊海博鰲灣,萬寧石梅灣,陵水香水灣、清水灣等19個主要濱海旅游區均保持一、二類海水水質,其中一類海水占84.2%,均達到或優于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中的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區或娛樂區的二類海水水質要求。海口假日海灘、三亞大東海和亞龍灣等國家重點濱海浴場均適宜游泳。

重點工業區近岸海域

洋浦經濟開發區、東方工業園區和老城經濟開發區近岸海域水質總體優良,均為一類海水,優于水環境管理目標要求。

西沙群島近岸海域

西沙群島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為優,永興島、東島、七連嶼、中建島、盤石嶼、北島、金銀島、甘泉島、珊瑚島、琛航島、趙述島、晉卿島、南島、中島、南沙洲、西沙島、西新沙洲、石島、中沙洲、廣金島、羚羊礁、鴨公島、華光礁、北礁等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均為一類。

5、地下水水質狀況

2013年全省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大部分地區地下水水位主要表現為基本穩定~下降狀態,僅海口市美安地區地下水水位表現為上升狀態。海口市第2層承壓水降落漏斗面積(陸地部分)為765km2,比上年增加21km2,從2008年至今,漏斗面積已持續擴大,累計增加195km2。個別地區地下水因水井管理不善或已停止使用,存在點狀“三氮”污染。個別監測點出現鐵、pH值超標(pH值>

8.5,偏堿性)。(注:“三氮”指硝酸鹽NO3-、亞硝酸鹽NO2-、氨氮NH4+)

二、大氣環境

(一)廢氣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全省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為4720.99億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140.8%。二氧化硫排放量為3.2萬噸,比2012年下降5.9%,其中工業源、城鎮生活源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為3.1、0.1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為10.0萬噸,比2012年下降3.1%,其中,工業源、城鎮生活源、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6.7、0.1、3.2萬噸;煙粉塵排放量為1.79萬噸,比2012年上升7.9%,其中,工業源、城鎮生活源、機動車煙粉塵排放量分別為1.40、0.04、0.35萬噸。

(二)環境空氣質量

1、城市(鎮)環境空氣

2013年,全省空氣質量總體優良,優良天數為99.1%,其中優級天數76.6%,良級天數22.5%,輕度污染天數0.8%,中度污染天數0.1%。全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符合國家一級標準,各市縣空氣質量均達到或優于國家二級標準。

海口市首次開展含細顆粒物(PM2.5)在內的6項指標監測,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93.2%,受細顆粒物、臭氧、可吸入顆粒影響,出現22天輕度污染、3天中度污染;其余17個市縣開展3項指標監測,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在98.0%~100%之間,受可吸入顆粒物影響,萬寧、瓊海等9個市縣出現1~7天輕度污染。與2012年相比,全省空氣質量略有下降,空氣中顆粒物濃度有所增加,主要是受大陸污染物遠距離輸送帶來的污染,以及本地污染源排放和靜穩無風等不利氣象條件共同影響所致。

2、主要森林旅游區空氣負離子濃度

霸王嶺、尖峰嶺、五指山、七仙嶺、銅鼓嶺、吊羅山、呀諾達、亞龍灣等8個主要森林旅游區空氣質量優良,空氣負離子年均濃度分別為6853、7352、6755、6835、4099、6481、5813、5005個/立方厘米,均超過2100個/立方厘米,大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新空氣1000-1500個/立方厘米標準,對人體健康極有利。與2012年相比,各主要森林旅游區空氣負離子濃度均無明顯變化。

三、聲環境

1、城市(鎮)道路交通噪聲

全省晝間道路交通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為68.0分貝,各監測城市(鎮)平均等效聲級范圍為64.7-72.7分貝,88.9%符合國家標準(70分貝)。與2012年相比,除個別城市(鎮)略有變化外,晝間城市(鎮)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總體無明顯變化。

全省夜間道路交通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為57.6分貝,各監測城市(鎮)平均等效聲級范圍為50.3-69.6分貝,44.5%符合國家標準(55分貝)。15個監測城市(鎮)存在超標測點,73.1%測點平均等效聲級超過國家標準。

2、城市(鎮)區域環境噪聲

全省晝間區域環境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為53.0分貝,各監測城市(鎮)平均等效聲級范圍為46.5-56.1分貝,83.3%符合國家1類區標準,16.7%符合2類區標準。與2012年相比,全省城市(鎮)晝間區域環境噪聲質量總體無明顯變化。

全省夜間區域環境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為45.5分貝,各監測城市(鎮)平均等效聲級范圍為40.7-51.0分貝,50.0%符合國家1類區標準,38.9%符合2類區標準,11.1%符合3類區標準。

3、城市功能區聲環境

海口、三亞開展了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全省晝間總體達標率100%,夜間總體達標率74.4%。海口市功能區聲環境晝間達標率100%,夜間達標率68.8%,其中1類、2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100%,4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為0。三亞市功能區聲環境晝間達標率100%,夜間達標率77.8%,4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明顯低于2類功能區。總體而言,全省晝間達標率高于夜間,4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較低。

與2012年相比,海口市功能區聲環境晝間達標率基本持平,夜間達標率總體變化不大,3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略有上升。

四、 固體廢棄物

全省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413.8萬噸,比2012年增加7.3%,綜合利用量為270.2萬噸,處置量為46.1萬噸,丟棄量為0.003萬噸。全省危險廢物產生量為2.3萬噸,比2012年增加49.5%,綜合利用量為0.001萬噸,處置量為2.2萬噸,丟棄量為0。全省醫療廢物處置量為3678噸。

全省城市(鎮)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177.01萬噸,清運量約為162.19萬噸,無害化處理率達91.6%。與2012年相比,城市(鎮)生活垃圾產生量和清運量分別增加28.04萬噸和30.98萬噸,無害化處理率增加3.5個百分點。

五、 輻射環境

全省輻射環境質量處于正常水平。各監測點的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和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海水及土壤中的放射性濃度處于當地天然本底水平,均低于相應的標準限值。各監測點的環境電磁輻射水平保持穩定,射頻綜合場強、工頻電場和磁場強度均低于相應的標準限值。與2012年相比,全省輻射環境質量無明顯變化。

六、 生態環境

全省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的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等級均為優良。森林植被呈穩步增長態勢,森林面積達319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1.9%,比2012年增加0.4個百分點。全省建立了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自然景觀和地質遺跡等保護資源景觀的自然保護區49個,總面積約270.23萬公頃,其中國家級9個、省級23個、市縣級17個。自然保護區陸地面積占全省陸地面積的6.9%,生態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和水源保護區)面積占全省陸地面積的10.7%。現有水土流失面積達2116平方公里,近三年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208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造林面積約69平方公里,其中2013年造林約29平方公里,荒漠化程度逐年減輕。

七、 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

1、氣候變化

2013年全省年平均氣溫24.6℃,接近常年。平均年降水量2158.0毫米,較常年偏多20%,為1961年以來的第7位偏多年份。平均年日照時數為1849.9小時,較常年偏少222.8小時,為1961年以來第3位偏少年份。7月全省各市縣降水日數達到15~31天,西部、南部和中部地區共12個市縣突破歷史同期降水日數最高紀錄。全年先后受12個熱帶氣旋影響,影響個數較常年偏多1倍,為1949年以來影響個數最多的年份之一。登陸海南的熱帶氣旋個數為3個,比常年同期偏多1個。熱帶氣旋災害為2006年以來最重年份。

2、氣象災害

2013年氣象災害偏重,氣候年景屬較差年景。年內發生多起雷雨大風、雷擊、大霧等氣象災害事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全年因氣象災害造成19個市縣403.5萬人次受災,死亡14人,倒塌房屋4295間,農作物受災16.4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48.2億元。

3、地質災害

2013年,全省發生地質災害30起(主要為崩塌、滑坡),規模均為小型,與2012年相比,發生災害點數增加328%,造成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約24.3萬元,未造成人員傷亡。

4、森林火災

2013年,全省共發生森林火災42起,其中較大火災21起,一般火災21起,無重大、特大火災及人員傷亡。造成過火面積166公頃,受害面積116公頃,森林火災發生總數較2012年增加83%,過火面積較2012年增加1.9倍。

八、 環境污染事故

2013年,全省未發生特大(級)、重大(級)、較大(級)突發環境應急事件,發生一般(級)突發環境應急事件6起,其中5起泄露事件,1起赤潮災害。昌江縣液氨泄露事件、定安縣農藥泄露事件、東方市槽罐車甲醇泄露事件、澄邁縣柴油泄露事件經及時采取有效的應急措施,未造成人員傷亡和環境污染損害;澄邁橋頭鎮雷公角海域農藥泄露事故,經采取有效措施,未發生海洋生物死亡或中毒現象,未造成明顯的經濟損失;赤潮災害影響范圍從新港碼頭至萬綠園附近海域約4平方公里,程度較輕,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第二部分 措施與行動

一、環境保護法制建設和規劃

加強環境保護法制建設

出臺《海南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海南經濟特區海岸帶保護與開發管理規定》、《海南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規定》等環境保護地方法規,省政府頒布《海南省氣象臺站探測環境保護規定》等政府規章;積極組織起草《三沙環境保護條例》、《海南省輻射污染防治條例》、《海南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等環境保護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推進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研究

組織完成《推進海南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和《海南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指標體系研究》研究項目。加強調查調研,編制完成《加快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努力爭創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范例專題調研報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兩型”社會專題調研報告》、《海南省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研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積極推動環保規劃和調查評估工作

印發實施了《海南省“十二五”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規劃》、《海南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規劃(2013-2015)》,編制完成了《海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海南省低碳發展規劃》和《海南省應對氣候變化規劃》,推動《海南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規劃》和《海南省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完成了海南省實施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全國主要行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和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海南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排規劃等中期評估工作,開展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工業園區環境保護狀況等調查評估工作,啟動流域生態健康評估工作。

二、 總量減排

2013年,全省健全減排工作機制,嚴格減排考核,開展企業約談、市縣約談、跟蹤督辦,狠抓工程治理、結構調整、監督管理等三大減排措施的落實。全省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實際排放量全部控制在計劃范圍內,減排工作成效明顯。

加強工業廢水治理

計劃安排的食品廠、糖廠、膠廠、造紙廠等11家工業廢水深度治理項目已全部建成投運。繼續加大落后和產能過剩企業關停工作,關閉橡膠加工廠17家、糖廠2家、水產品加工廠1家、造紙廠2家。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對化工、橡膠、糖廠等28家重點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驗收。進一步強化總量控制前置,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上馬,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新增量的排放。

推動工業廢氣污染治理

計劃安排的華能東方電廠2#機組以及昌江華盛、華潤、儋州金路等4條水泥生產線脫硝項目已建成投運,華能海口電廠8#機組已完成旁路鉛封,啟動脫硝改造工程建設。關閉2家磚廠、1臺燃煤發電機組(海口電廠7#機組),大力推動大氣污染防治。

加強機動車監督管理

強化新車注冊、省內外轉移、年度檢驗、報廢注銷、淘汰拆解等工作,多部門聯合開展上路檢測和執法查處。共核發機動車年檢環保標志39.6萬張,同比增長5.6%。出動警力201人次,開展路檢78次,送達注銷車輛預先告知書71615份,查處報廢車上路違法行為151起。海口、三亞繼續實行“黃標車”區域限行管理。強制推行油品升級,10月20日起省內全面供應、銷售國IV標準車用汽油、柴油。

開展生活污水和農業污染治理

2013年共敷設生活污水管網305公里,完成了管網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72.8%,全省36座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6%,平均負荷率達74.9%。海口污泥綜合利用示范中心項目完成了初設及概算批復。開展了137家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其中107家通過了環境保護部年度考核核查認定。

三、 環境管理與污染防治

強化環境監督管理

完成229個建設項目環評報告書審批,其中省重點項目141個。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對“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擴大產能項目一律不予受理、審批,2013年不予審批或暫緩審批不符合要求的項目共22個。年內完成竣工驗收項目38個。

監督查處環境違法行為

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全省共出動執法人員3432人次,檢查企業1347家次,立案查處各類環境案件141宗,共計罰款2093.52萬元,責令停止生產64家,責令停止項目建設30家,責令限期建設配套設施1家,責令限期治理17家,責令拆除私設排污口14家,責令限期整改5家。作出行政處罰的141宗案件中,自動履行行政處罰決定30宗,未到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期限5宗,申請法院強制執行106宗,其中已強制執行到位15宗,仍在調查執行91宗。開展畜禽養殖行業專項環境執法檢查工作,嚴厲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取得了預期成效。

加強企業在線監控及環境信息化管理

推進重點污染企業安裝自動監控設備,已安裝127家,聯網122家,聯網率96%,其中2013年56家國控重點污染企業已安裝52家,聯網47家,聯網率84%。加強信息化建設,全省“一張網、一個平臺、一個數據中心、一張圖”信息化體系基本形成,應用于國土環境資源日常業務審批、行政監管、應急指揮、執法監察,實現“以圖管地、以圖管礦、以圖管生態、以圖防災”,對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

加強固體廢棄物管理

推進生活垃圾轉運、處理設施建設。2013年投資4.2億元,建成垃圾衛生填埋場1座,三亞、東方、定安等市縣完成垃圾轉運站建設35座;在建垃圾處理設施5個,轉運站42座。

嚴格落實危險廢物規范化季度巡查制度,抽取危險廢物重點監管單位開展現場核查,全年危險廢物規范化檢查合格率達到82.0%。加強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監管,規范使用固定編號危險廢物轉移聯單,依法受理省內企業4批共1670噸危險廢物的跨省轉移處置。推動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開展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專項整治工作,提高安全處置水平。依托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開展石化、金礦采選冶、醫藥等行業56家企業危險廢物申報登記工作,掌握主要危險廢物的產生、處置現狀,為科學制定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對策提供依據。

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管理

截至2013年底,全省累計劃定29個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全面完成保護區立樁定界、關閉一級保護區排污口、清除拆遷污染源等工作。累計劃定195個典型鄉鎮和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基本完成立樁定界和排污口等清拆工作。全省共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224個,保護面積約為13萬公頃,約占全省陸地面積的3.8%。組織整治一、二級河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范圍內養殖業,消除養殖業對水源地水體污染風險。

大力發展綠色經濟

推進昌江國家循環工業園區項目建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26個,推廣節能燈100萬只。支持核電、風電、太陽能利用、生物質能、天然氣利用等清潔能源發展,新增光伏集中發電項目8個,清潔能源發電機組發電量為39.11億千瓦時,占全省發電量的21.6%,折合節約118.1萬噸標準煤。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三亞、儋州、文昌、陵水4個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縣)成效明顯;累計建成國家太陽能光伏建筑應用示范項目7個,三亞海棠灣喜來登度假酒店等5個項目獲得國家二、三星級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綠色建筑面積達39萬平方米。

推進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防治

按照《海南省2013年度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實施方案》做好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汞、鉻、鉛、鎘和砷5類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實施《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統計報表制度》,加強企業信息動態管理,對8家廢棄物焚燒企業開展二噁英監督性監測,推進清潔生產,二噁英排放強度明顯下降。開展30家生產化學品企業環境情況專項調查,建立企業信息檔案數據庫,為健全化學品環境管理長效機制和化學品全過程風險防控體系奠定了基礎。

加強電離輻射安全監管

組織專業隊伍在機場和車站等人群集中區和博鰲亞洲論壇會址周邊、核心區和沿途開展巡測工作,有力保障“兩會”及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核與輻射安全。順利完成海南省農墾總局醫院廢棄醫用類放射源退役處置工作。印發實施《海南昌江核電廠場外應急預案》。完成核與輻射安全大檢查活動,確保射線裝置與放射源使用、貯存和運輸等活動安全可控。嚴處違法行為,對7家輻射工作單位下達限期整改通知書;對1家未按規定完成整改工作的下達了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立即停止違法行為,并罰款6萬元;吊銷2個《輻射安全許可證》,有效遏制了輻射環境違法行為。

強化電磁輻射環境管理

做好電磁輻射建設項目的高效服務,全年共審批34個輸變電項目環評和6個輸變電項目竣工驗收,審批中國移動1244個通信基站環評和1997個通信基站竣工驗收。組織評審中國電信1643個通信基站的環評。組織召開電磁類建設項目環評工作座談會,與公眾和建設單位面對面、零距離深入探討電磁類建設項目環評辦理、群眾投訴、周邊環境影響等問題。

四、 生態環境保護

大力推進“綠化寶島”工程

繼續推動“綠化寶島”工程,啟動建設城鎮公園10個、森林公園6個、水上公園7個、觀光果園20個。推進中小河流生態修復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已治理面積24平方公里。完成文昌航天發射場配套道路東郊至龍樓公路等4個路段綠化工程。大力推進 “礦山復綠”,完成并通過驗收3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完成治理面積453.3畝。年內共完成造林綠化45.3萬畝,其中人工造林23.5萬畝,更新造林21.8萬畝。完成海防林人工造林和人工更新0.9萬畝,海防林總面積達36萬畝。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完成《海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推進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完成海南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海南省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和海南野生長臂猿野外專項調查工作。加強紅樹林保護,已建保護區8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2個、市縣級5個,大面積的紅樹林均已納入保護區范圍。

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加強海域、海島、海岸生態整治修復,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在全省范圍開展了珊瑚礁保護執法檢查和宣傳專項工作。加強高位池養殖的管理,檢查養殖環節是否違規使用禁用藥,要求高位池廢水經處理后排放,減少高位池對海區環境的影響。海南省昌江南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海南文誠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引用循環水設備,不對海區排放養殖廢水。

強化森林病蟲害防治

采取以釋放寄生蜂等生物防治為主,以掛包法等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超額完成生產和釋放寄生蜂任務,鞏固防治棕櫚科疫樹68.6萬株。完成掛藥包防治28.7萬株次,桉樹枝癭姬小蜂完成防治面積66.7公頃,完成薇甘菊和金鐘藤防治計劃的120%。完成椰心葉甲疫情監測發生面積6300公頃。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

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汛前抓緊對市縣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全面檢查,在經費投入、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和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等方面有較大進展。大力推進地質災害的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建設。舉辦一期海南省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暨地質礦產管理培訓班,市縣國土環境資源基層防災人員和鄉鎮干部近200人參加培訓,進一步促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市縣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加強生態環境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生態意識

圍繞國際旅游島建設、生態省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參加 “2013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宣傳生態省建設14年來我省發展實施生態城鎮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樹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以“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環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等主題紀念日以及省科技月活動為鍥機,在城市主要廣場和鄉鎮文化場所開展一系列生態保護和節能減排宣傳活動。

建立合作機制,整合各有關部門、高等院校和民間環保社團力量,不定期開展環保宣教培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