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頭減排是關鍵
刨除外因,控制內因是治理霧霾不可回避的事實。丁仲禮提出:“減少霧霾的必由之路就是源頭減排”。
減少能源消費總量、調整能源結構、產業升級、“兩高企業”轉移、淘汰更新落后產能、治理污染,這些都是“源頭減排”的方式。但在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建設遠未完成的情況下,上述計劃落實起來顯得尤為艱難。
“我們國家還在城鎮化的過程當中,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在70%以上,我們實際的城鎮化率只有發達國家的55%到60%。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是城鎮化,人口必然會向城鎮集聚。”丁仲禮說道,城鎮化過程中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
同時,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丁仲禮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鐵路7.97萬公里,人均0.06米,而全球平均水平為0.17米,是中國的2.8倍;中國的人均高速公路占有量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人均公路占有量還不到美國的八分之一。
“我們國家的城鎮化和基礎設施建設還遠沒有完成,還需要大量的能源。中國如果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能源消耗至少還要翻一番。”丁仲禮預測。
能源結構的調整,似乎是一個更為緩慢的過程。“2012年煤、油、燃氣在中國能源消耗所占比例達到90%以上,與1965年相比,煤油氣以外能源所占比例增長只有5%左右。”
“源頭減排在中國唯一的一條出路就是化石能源的綠色利用,尤其是煤炭的綠色利用。”這是丁仲禮給出的答案。
丁仲禮告訴記者,綠色利用的概念就是真正實現脫硫、脫硝、除塵,提高油品質量、汽車質量,還有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治理。“技術都是現成的,就是看能不能真正落實起來。”他說,“當然我們還要解決秸稈的燃燒、廚房的煙氣問題,這些技術會慢慢推向市場。源頭減排在技術上是做得到的。”
讓治污設備運轉起來
盡管化石能源的綠色利用并不存在技術障礙,但目前污染企業的治污裝置運行情況卻并不樂觀。
“很多時候企業裝了治污裝置來應付檢查,卻并不運行。”王躍思說。有數據顯示,如現有裝置全部運行,二氧化硫和粉塵能下降60%左右,二氧化氮下降35%左右。
“只要把這些治理污染的裝置運轉起來,大部分污染都可以降下來。”丁仲禮說。
王躍思表示,實際上中國現在治理污染不在于制定多少標準和政策,而在于執行和管理。“現在工廠偷排偷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脫硫脫硝設備的低效是業內的現實問題,很多環保的設施放在那里不用,甚至沒有用過,這種現象不占少數。”王躍思坦陳。
“我們國家可能有50%的電廠配備了脫硝設備,但是我們有70%在運行嗎?我們的鋼廠可能有40%配備了脫硫脫硝設備,但基本上都沒有在使用。”王躍思說,“所以實際上我們各級地方政府首先要強調的,是把現有的設備開動起來,管理起來。”
王躍思一再強調,“技術是現成的,先把管理搞上去,監管是最難的。”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建一個脫硫脫硝除塵的設備可能需要1000萬元,每年運行需要300萬元,但是如果工廠違法排放,每年罰款交30萬元就可以了,那誰愿意去開動設備呢?“現在的違法成本過低,只有執法嚴格才行。”
王躍思告訴記者,管理的問題也在影響著預警。中國現在的霧霾預警不準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用來計算的預警模型是靠外國的經驗建立起來的,不太適合中國的現實情況;另一方面,即便中國有了自己的模型,預警依然很困難,原因出在污染源清單上。現在的污染源清單存在弄虛作假的問題,如果按照不真實的污染源清單計算,即便算得準確,也難以保證預警的準確。現在的預警尚不能告訴公眾該怎樣去保護自己,“只能預測明天可能有霾,沒有給出解決方案,這樣的預警只能說做到了一半。”實習生趙伊蕾 本報記者 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