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沙治沙,事關國家生態安全,事關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多年來,在自治區各級領導的深切關注和大力支持下,山南地區依靠廣大干部群眾,運用先進技術,不斷加強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實現從“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轉變。同時,積極加快防沙治沙步伐,不斷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確保生產穩定發展、農牧民收入穩定增加、生態狀況全面好轉。
昔日的雅礱大地,干旱少雨,生態條件脆弱;今日的山南,一路綠色一路景,走出了一條生態富民之路。
如今的山南,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防沙治沙工作實現華麗轉身,綠化建設得到蓬勃發展……
生活環境得改善
針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山南地區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治理方針,突出防沙治沙體系建設,提出了高原生態安全屏障防護林和防沙治沙(封山育林)相結合的方針,有效增加了林草植被,提高了防沙治沙成效。
“在全地區的造林工作任務中,我們以科學的治沙方法,認真詳細安排部署,要求各縣政府項目第一負責人總體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層層簽訂了造林項目目標責任書;對造林工作進行監督指導,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解決,從而確保了造林質量,提高了造林的規模程度,確保造林成活率。”山南地區林業局營林科的阿旺介紹說。
通過大量防沙治沙工程的實施和采取的有效措施,山南地區增加了沙區林草植被,減輕了風沙危害,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人們的生態環境,增強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為農牧業增產、增收、增效提供了保障。植被的恢復和林木撫育,也促進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增加了農牧民群眾的經濟收入,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均十分明顯。
治沙引進新模式
山南地區林業局調研員尼瑪次仁說:“我們治沙的技術路線已趨成熟,在治沙造林樹種上,選育出了適宜沙區生長的、特別耐干旱的灌木樹種,掌握了其采種、育苗、造林等技術。在治沙模式上,探索研究了新的模式。”
2013年,山南地區全年植樹造林計劃為13.2835萬畝,防沙治沙造林面積50505畝,封山育林16.7705萬畝;春季參加義務植樹人數達到3萬多人次,完成義務植樹3000多畝;重點區域公益林建設工程造林面積53570.4畝。
山南地區林業局局長索朗多吉說:“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充分利用現有各類新聞媒介,廣泛宣傳防沙治沙的重大意義,使人們普遍認識到不治沙就沒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治沙就不會有一個優美的居住環境和良好的生活生產條件,通過治沙,不僅能改善惡劣的生態環境,而且還能使沙丘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治沙讓群眾受益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經過幾十年、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現在,山南地區的防沙治沙事業取得了重要進展,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防沙治沙有效地改善了山南地區生態環境,為農牧業生產提供了生態保障,推進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促進了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現在,山南地區的生態狀況明顯改善,雅魯藏布江的泥沙淤積逐年減少。”索朗多吉告訴記者。
同時,防沙治沙工程還促進了農牧民人居環境建設和增收。去年以來,山南地區實施了重點城鎮綠化工程,開展了城鎮河岸、城市主干道、機關企事業單位綠化建設,力爭將澤當鎮創建成自治區園林城鎮。除此之外,澤當鎮也通過抓好綠化補植補栽工作來增加農牧民收入。過去,不少無人問津的沙荒地,如今披上了綠裝,成為農牧民的收入來源。
“以前收入很單一,基本靠務農。自從澤當鎮開展綠化補植補栽工作開始,我的收入就有了提高,因為除了務農以外,我現在還可以從苗木補植補栽工作中獲得一定酬勞,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乃東縣結巴鄉桑嘎村村民格桑從綠化工作中受益不小。
壓題圖片:多年來,在自治區各級領導的深切關注和大力支持下,山南地區依靠廣大干部群眾,運用先進技術,不斷加強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實現從“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轉變。(記者次珍 馬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