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廠出來的干凈自來水,從水龍頭流出時卻發黃發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自來水遭到“二次污染”。業內人士表示,若要喝上放心水,自來水“最后一公里”的安全不容忽視。
從水廠到水龍頭需經兩道“安全關”
記者近日在蘭州、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采訪了解到,自來水從水廠進入千家萬戶,首先需要經過長距離的供水管網輸送,抵達居民小區后通常還需進行“二次供水”,這是自來水在“最后一公里”所要流經的兩道“安全關”,任何一關失守,都會造成自來水“二次污染”。
第一道“安全關”是供水管網。今年3月10日,中科院蘭州分院科苑小區一區2號樓自來水管因銹蝕而爆裂,迄今全樓仍然停水。記者最近看到一根從2號樓地溝中挖出來的水管,只見這根如同手臂一樣粗的水管內壁上結著厚厚的鐵銹和水垢,中間只剩一個手指粗細的圓孔。住戶馬江說:“這些年家中自來水常有雜質,如今才發現原來是水管臟得不像樣子,用這樣的水管送水怎能讓人放心?”
水箱、蓄水池等二次供水設施是第二道“安全關”。據了解,由于供水管網壓力所限,高層建筑大都需要二次供水,即先把自來水貯存在水箱或蓄水池中,然后用泵打到住戶家中。隨著高層建筑快速增多,二次供水也就成為我國城市主要的供水方式。
然而,水箱和蓄水池容易滋生青苔和微生物,密閉不嚴也會進入灰塵,不及時清洗消毒,就會變成自來水的一大污染源,輕則造成箱底池底泥沙堆積,重則各種垃圾雜物進箱入池。
“三無”小區成水箱清洗工作“死角”
業內人士介紹,現實中,由供水管網造成的自來水“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很小,“二次污染”主要發生在二次供水過程中。水箱、蓄水池等二次供水設施必須定期清洗消毒,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污染隱患。
根據我國《二次供水設施衛生規范》規定,二次供水設施每年應進行一次全面的清洗、消毒。但記者采訪了解到,許多城市并未完全落實這一規定,尤其是城市中無主管單位、無物業管理、無人防設施的“三無”居民小區,成為二次供水設施清洗工作“死角”。
一些在設計上存在“硬傷”的老舊建筑,也給清洗工作帶來困難。許多老舊建筑的水箱和蓄水池的設計、選址不合理,有的水箱幾乎挨著屋頂,根本無法進入箱內進行清洗作業;個別小區的蓄水池與化糞池間距不足1米;有的屋頂水箱露天放置,居民在水箱周圍放養鴿子。這些“先天不足”的設施已經投用,后續改造十分困難,不僅費時費力費錢,還會給居民日常飲水帶來很大影響。
防治“二次污染”要“軟硬兼施”
業內人士認為,防治自來水“最后一公里”產生的“二次污染”,既要從硬件上改善供水管網和二次供水設施,又要從軟件上不斷完善管理制度。
今年,上海啟動了中心城區新一輪“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力爭2014年度實施200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的改造計劃,“重頭戲”是更換老化的供水管道;蘭州正在制定針對“三無”小區二次供水清洗消毒問題的解決方案;上海水務部門表示,將理順管理,實現飲用水從水源地到水龍頭的“一體化”管理制度。
專家建議,衛生、房管、城建等部門應建立有效的聯動機制,共享二次供水設施的設計、建造等信息,才能從源頭上使二次供水設施符合衛生要求。我國應出臺關于二次供水管理的法規,對供水設施的建設標準、維護辦法、消毒周期、消毒程序和檢測標準等作詳細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