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水日”來臨之際,圍繞公眾關注的水資源保護問題,3月18日,自治區環保廳接受記者采訪,通報廣西水環境質量情況及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情況,并呼吁各級政府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讓廣西的水更清、海更藍。
廣西水質優良但同比略有下降
環保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廣西水環境質量在全國屬于較好的省(區),連續10年主要河流水質優良率達到95%以上。2013年全區39條主要河流72個斷面的監測情況表明,廣西水質狀況總體為“優”。10年來,廣西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基本穩定,并保持良好狀態,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潔海之一。但應當引起警醒的是,與2012年相比,全區水環境質量有下降苗頭,數據顯示,2013年全區39條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為95.8%,比2012年下降1.4個百分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98%,比2012年下降0.7個百分點;廣西近岸海域水質狀況與2012年相比,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88.6%,下降2.3個百分點。
水是生命之源,保護好飲用水源十分重要。廣西飲用水水源地的構成有三部分:河流水、地下水、湖庫水(即湖泊、水庫),其中全區約70%的飲用水來自河流水。2013年全區有90個市、縣(區)完成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為了讓群眾喝上放心的水,廣西近年來多措并舉保持地表水水質安全:環保部門每月對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進行監測,每年做一次全指標分析,2013年開始對縣城飲用水水源地實施監測。目前已開展常規監測的市縣水源地共有132個。
水質緣何下降
廣西水質為何同比略有下降?
環保專家告訴記者,導致水質下降的“元兇”是城鎮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養殖業廢水、工業廢水排放量大幅增加但相關污染防治建設卻嚴重滯后。從全區主要河流72個斷面的常年監測情況看,廣西水污染較嚴重區域主要在郁江支流的下雷河、柳江支流的洛清江、獨流入海的九洲江流域,這三條河流監測斷面2013年水質均為Ⅳ類水,未能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
以生活污水為例,2013年廣西城鎮人口產生的生活污水中氨氮的排放量相比2010年上升了0.96%,不降反升的根本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對污水管網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城鎮污水管網建設滯后于快速增加的城鎮人口;二是廣西城鎮人口近1/4即500多萬人生活在縣城以下的630多個鎮,這些鎮基本沒有建污水處理設施,每天產生的污水約80萬噸,每年產生的化學需氧量約12.23萬噸,氨氮約1.52萬噸,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
近幾年,廣西污水處理設施投入力度明顯下降,特別是污水管網建設滯后于新增人口的增長,不少城鎮排放的生活污水直排導致其地表水受到污染,這是河流水質下降的重要原因。在污水管網建設過程中,很多市、縣避難就易,選擇在人口較少的新區建設污水管網,而不是對人口密度大、污水排放較多的老舊城區進行管網改造和完善,導致建成污水管網未能發揮應有的污染減排效益。截至2013年底,廣西城鎮污水產生量約為491萬噸/日,而廣西已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能力為394萬噸/日,但因各地污水網管建設不到位,導致實際處理生活污水量只有290萬噸/日左右,即每天有200萬噸左右的生活污水直排到水環境里,其污染程度可想而知。
再如,九洲江流域的玉林市是廣西生豬主產區。畜禽養殖業發展在增加農民的收入的同時又是造成當地水污染。環保專家計算,1頭生豬養殖的糞污排放等同于7個人的排污量,2012年玉林市生豬存欄量就達390萬頭,畜禽養殖污染物排放量非常巨大,占九洲江流域污染來源的60%以上。
在地表水污染防治面臨嚴峻形勢的同時,近岸海域的水質情況也不容樂觀。入海河流上游排污,陸源養殖排污、城鎮生活污水排放、沿海工業排污、海上排污、填圍海面積迅速增加等原因使“潔海”受到威脅。北海市的紅坎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只有10萬噸,市區每天排放污水超過15萬噸,由于超負荷運行導致污水超標排放并污染了近海水質。
群策群力讓水更清海更藍
“當前要有效保護廣西水資源,加大投入、加快各市縣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刻不容緩。”環保廳蹇興超副廳長說。根據預測,如果廣西城鎮人口每年繼續保持4%的增速,則廣西后兩年每年污水處理設施必須增加65萬噸/日處理水量才能夠完成“十二五”減排目標。從今年開始,廣西在繼續加大推進市、縣級污水管網建設的同時,要逐步將建設重點轉移到建制鎮層面,力爭每年增加10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即每年新建50個建制鎮污水處理廠),同時配套建設相應的污水管網,爭取日處理水量達到8萬噸。此外,廣西縣城以上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每年還需新增約57萬噸/日生活污水處理量才能滿足“十二五”后兩年減排需要,因此,廣西必須通過完善管網提高現有污水處理設施的處理水量,同時加強主要城市內河截污,增加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濃度。
其次,全區要加大污染整治力度,持續開展工業源整治、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農業種植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專項檢查。提高水源地環境監管水平,包括強化市縣的監測能力建設和加強水源地應急能力建設、完善監測設備、加強技術人員培訓等措施,切實保障了群眾的飲用水水源安全。
沿海各市要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堅持預防為主、源頭治理。自治區明確要建立陸海統籌、天地一體的近岸海域環境保護全防全控體系,采取綜合性、針對性措施,全面實施入海河流流域綜合整治工程,加大沿海沿江畜禽水產養殖污染和城鄉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力度,強化沿海企業污染治理,實施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大會戰,大力推行生態海水養殖,科學規劃實施圍填海工程,切實保護好北部灣這片“潔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