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近日出臺,首次提出“清潔空氣廊道”概念,且確定2014年底前劃定城市“清潔空氣廊道”,強化城市空間管制和綠地控制,形成有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的城市和區域空間格局。
“清潔空氣廊道”又稱城市風道,就是在城市局部區域打開通風口,增加空氣流動性。或者利用山體林地、河谷水道、濕地、綠地等自然條件,形成開敞空間和城市“穿堂風”,改善大氣擴散條件。南京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城市呈簸箕形狀,大氣擴散條件不佳,劃定和打通“清潔空氣廊道”,借助城市“穿堂風”改善大氣擴散條件,減輕灰霾危害,尤其重要。夏天,城市“穿堂風”還能把郊外涼爽空氣吹進來,緩解“熱島效應”。
打通城市“清潔空氣廊道”,國內外已有不少先例。上海夏天多刮東南風,秋天多是西北風,所以上海在規劃建設浦東新區時,特意留出了“風走廊”――世紀大道;武漢有六條生態綠色走廊,構成了六條“風道”,最窄二三公里,最寬十幾公里,使武漢夏季最高溫度平均下降1℃至2℃;德國慕尼黑規劃建設了五條城市通風走廊,讓風把城市中不潔空氣帶出去,效果良好。從某種意義上說,打通“城市風道”也是完善城市功能結構,使城市更宜居。
也有人質疑:“城市風道”是治標不治本。治理大氣污染最根本的是進行源頭控制,但治本不等于可放棄治標。就霾的形成來看,內因是城市內工業污染源排放、汽車尾氣、建筑工地揚塵等,外因則是城市通風能力弱等。打通“城市風道”,正是減輕灰霾危害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如今,許多城市高樓密集,且多呈環狀發展,導致霧霾長時間停留,打通“城市風道”,已經刻不容緩。也只有標本兼治,“呼吸保衛戰”才能更有成效。
目前南京“清潔空氣廊道”在加緊規劃中,一旦“風道”確立,就要對區域內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很多污染企業要搬遷。按照《南京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7年底前,“清潔空氣廊道”內排放廢氣的企業要全面退出。企業搬遷是場硬仗,有關部門要做好啃硬骨頭的準備,以剛性手段落實規劃。企業則要多些大局意識,支持與配合“清潔空氣廊道”建設。企業搬遷也不是原有水平下異地平移,而是轉型升級機遇。把握產品結構調轉方向,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淘汰舊技術、舊工藝、舊設備,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報道中說,南京長蘆―玉帶―八卦洲之間,有一條4公里寬的隔離帶,是生態通風走廊“咽喉”。這塊地原先想用于建設,當地有關部門反復溝通,終于把它預留下來了。這也提醒我們,在城市規劃中就要把氣候條件考慮進去,當建則建,不當建則堅決不建。以提升城市品質主導城市發展,是城市現代化大勢所趨。解決人民群眾“心肺之患”,是最大民生工程。始終用“品質”這把尺子來取舍,堅持以人民幸福為本,定能處理好“建”與“不建”之間關系,打通“清潔空氣廊道”,為空氣更優良創造有利條件。(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