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華社電 一場持續一周、波及百余萬平方公里的大霧霾剛被風吹散了一天,北京又現灰色。陸續抵京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不少人帶來了有關大氣污染的議案、提案。他們在思考:在那撲朔迷離背后,還有哪些未被揭示的真相?怎樣才能打掉阻礙治污的各種“攔路虎”?
>>數據造假
干擾方式主要有兩類
目前,盤點全國29個省份已發布的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霧霾”成為僅次于“改革”的第二大熱詞。
霧霾治理中,大氣監測
數據的準確性,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之一。一些地方不斷曝出監測數據在改善,但環境質量持續惡化。
據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調查,通過干擾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進行數據造假的方式主要有兩類。
一是修改參數,不達標的變達標。實際監測的排放濃度是1000毫克每立方米,在軟件計算時加了個0.1的系數,結果就成了100毫克每立方米。
二是破壞采樣系統。在設備采樣管上私接稀釋裝置,甚至直接拔掉采樣探頭、斷開采樣系統,致使監測設備采集不到排放的真實樣品。
有些造假手法令人啼笑皆非?!坝行┡盼燮髽I上傳給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是‘垃圾數’?!北本┮晃画h境監測設備生產商說,“監測設備電源都關了,但數據居然還在上傳!”
>>治污現狀
被壓被砍多是小企業
最近的霧霾期間,環保部12個督查組赴京津冀等地督查發現,“頂風排污”現象仍然存在。
2月21日,環保部有關負責人通報了天津陳塘熱電有限公司大面積建筑垃圾裸露、未采取防塵措施問題。而通報三天后,這家公司廠房和南側道路邊,上萬平方米區域內的建筑垃圾仍“素面朝天”。
長期關注大氣污染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孫太利說,有的說要向高污染、高能耗的“吃飯產業”開刀,但大量被壓被砍的都是“蒼蠅”級的小企業、小作坊,很少有“老虎”級的大企業、上市公司,真正的排污大戶關停并轉遙遙無期。
“有沒有保護傘的問題?”孫太利委員說,治理霧霾也要“老虎蒼蠅一起打”,要挖出監管不力背后可能隱藏的腐敗,有無官員從中撈取過好處?
全國人大代表宋心仿說,千絲萬縷的利益鏈,讓一些地方治理霧霾時投鼠忌器。應當將“空氣質量逐年改善”作為區域發展約束性要求,建立起剛性約束機制。
>>治污建言
重拳處罰重污染企業
3月1日,《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正式實施。重污染日企業拒不停產或限產最高可處50萬元罰款;車輛排放超標,處罰最高提至3000元。
孫菁代表認為,現行大氣污染防治法一個突出局限性是處罰力度不夠,導致排污企業違法成本太低。對查實的數據造假企業,行政處罰額度最高是廢氣數據造假罰款5萬元,這甚至比不上企業一天的治污費用。
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建議,處罰要出重拳,讓情節嚴重的排污企業“傾家蕩產”。
而在全國政協委員侯欣一看來,立法的空白點之一是,治理區域性大氣問題的法規比較少。一些地方已經開始了區域合作治理霧霾的嘗試,但“合作”常常局限于“轉移”——把污染丟給鄰居,把利益留給自己。結果整個區域的大氣污染并未減少,自身又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