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云如蓋,霧氣繚繞,21日,環保部衛星遙感監測表明,中東部地區大部分省份出現灰霾,灰霾影響面積約為143萬平方公里。截至2月22日9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39個城市中,有19個城市為重度及以上污染。霧霾再度來襲,“馬上有冷空氣”畢竟只是治標不治本。要從根子上緩解霧霾圍城,任重道遠。
近些年來,一旦入冬,霧霾天氣一定“定時”出現,專家認為,除去氣候條件不利于污染物擴散這一客觀原因外,更多的是污染物的長期積累。與其說是生態環境問題,還不如說是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任何人在霧霾面前都無法獨善其身,“同呼吸、共命運”成了最好的寫照。治理霧霾,應該是多個城市群多個省份需要共同面對的一盤大棋。就目前來說,一定要做到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公眾積極參與的有機結合。
出現這么嚴重的霧霾,地方政府責任首當其沖。長期以來我國一些地方經濟發展模式走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老路,“高能耗、高污染”“先污染后治理”,只注重經濟總量的增長,忽視了經濟環境效益。大范圍出現的霧霾正是長期以來不良發展模式的惡果。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科學看待GDP這根考核“指揮棒”,摒棄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經濟高速增長,加快轉變生產方式和企業的轉型升級。
同時,治理霧霾也不僅僅是政府的事,它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要求每個公民從自身做起,少開大排量的汽車、盡可能多地選擇綠色出行、不燃放煙花爆竹、不焚燒秸稈……并盡可能讓這些低碳環保的理念成為共識,避開搭便車和利己的自私心理。
大氣污染問題是經年累月形成的,治污減霾注定是一場持久戰。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場戰役已經打響。在霧霾這個問題上,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也是治理者。 (商意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