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很多人往往對迫在眉睫的威脅十分上心,對霧霾、水污染等周期性較長的問題反倒不以為意
元宵節是春節期間北京五環內允許燃放煙花爆竹的最后一天,不少喜愛放炮的市民都在當天上演了“最后的狂歡”。從元宵節當天開始,北京城就籠罩在沉重的霧霾中,到處是刺鼻的味道;隨后兩天,北京市的空氣污染指數都達到嚴重污染等級,泰國球員在與北京國安比賽時甚至不得不用衣服遮住口鼻。從氣象報道來看,天津、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等地,也都在元宵節后出現了嚴重霧霾。
煙花爆竹不見得是導致霧霾的全部原因,但在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環境下,它們無疑直接推高了這幾天的空氣污染指數。事實上,從春節期間的觀察來看,燃放煙花爆竹與出現霧霾之間的相關性,基本已無需再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我們身邊很多人,一邊對令人呼吸困難的霧霾天罵罵咧咧,一邊卻對氣象部門不要燃放煙花爆竹的倡議視而不見,甚至還說“平時不放煙花也有霧霾”。
這些人對霧霾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國人目光短淺的通病——他們往往對迫在眉睫的威脅十分上心,但對霧霾、水污染等周期性較長的問題,反倒會不以為意。似乎在他們的邏輯中,霧霾只是一種時有時無的威脅,而且自己偶爾放點煙花爆竹并不會有太大影響。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今年春節期間的煙花銷量下降不少,但其實聽聽春節期間的炮聲,就知道還是有不少人都在對霧霾“裝瞎”。
不過,在防治霧霾的問題上,固然要呼吁那些“裝瞎”的民眾看清嚴峻的現實,更要相關職能部門在治污方面別短視、更別無視。當傳統文化遇上“現代病”,如果職能部門不能盡快推出有針對性的治理舉措,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瀆職。
從霧霾的成因來看,煙花爆竹的“貢獻”不算大頭,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工業污染等才是導致霧霾的幾大“罪魁”。但是,要有針對性地對這幾個“元兇”進行各個擊破,顯然非個人之力能夠實現。就當前的情勢看,將霧霾治理納入法制軌道,同時以制度化手段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以法治和經濟雙管齊下的方式重拳出擊,才能打好治霾治污的持久戰。
職能部門在治霾治污中不“裝瞎”,歸根結底要落到轉變執政觀念的關鍵點上。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官員即使每天坐在霧霾環繞的辦公樓中也無動于衷,其實是因為他們的政績觀出了問題。眾所周知,諸如霧霾、水土流失等環境治理問題,涉及產業轉型升級和復雜利益博弈,一般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出得成績。這在那些只講表面政績、只希望仕途“每況愈上”的官員心里,自然不會在乎生態環境的“每況愈下”。
前不久,北京市長王安順在北京兩會上透露,自己已與中央領導簽下“生死狀”,2017年之前不能實現空氣污染治理目標,將以“提頭來見”向領導交差;河北省省長張慶偉也在地方兩會上承諾,將用三年時間讓大氣質量有所好轉,鋼鐵水泥玻璃產能新增1噸則就地免職。這些表態雖然引發了爭議,但至少表明了一些領導干部堅決治霾治污的決心,我們希望更多官員能轉變觀念、積極行動。
風物長宜放眼量,霧霾如今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常客,很多城市的能見度已經很低,無論是百姓還是職能部門都不能再“裝瞎”了。希望那些有遠見卓識的領導干部能夠打起精神,打好前行的“霧燈”,帶領大家早日從霧霾中突圍。(劉璧潔)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