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去年夏天這條河的水是黑色的,還冒著一股腥臭的味道,河邊的蚊蟲也特別多。現在經過治理,河水已經沒味了,水質也變清澈了。”王師傅家住杭州余杭區余杭街道,寶林河、施橋河在小區門口流過。
寶林河、施橋河是交匯河道,是余杭街道城區主河道,兩河水質均為劣五類,附近居民多年投訴不斷。因為兩條都是斷頭河,城中村的生活污水又往河里排,每到夏天,附近居民路過這兩條“臭名昭著”的河,紛紛掩鼻皺眉。
為了改善水質,街道向杭州市河道總站求助治水良方,搬來了“細菌兵團”改善水質,情況果然大為改觀。
河底鋪設兩條管道
一條輸送細菌,一條輸送氧氣
上周末,記者跑了趟余杭街道,專程去拜訪了傳說中的兩條黑臭河道。
站在寶林河、施橋河交匯處的石橋邊往河里張望,記者發現河水還挺清澈;河面上很多地方都一直咕嚕咕嚕地冒著氣泡;水面的人工浮島里還種了美人蕉、黃菖蒲和鳩尾草。
“你站在河邊是不是聞不到異味了?現在寶林河、施橋河的河道水基本能達到四類水的標準,但是,2013年夏天的時候,這兩條黑臭河道的水還是劣五類。”余杭街道城管辦副主任白旭剛說。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是什么讓黑臭河道一去不復返?
在謎底沒揭曉前,記者以為讓水變清的是人工浮島上的水生植物。可是,白旭剛告訴記者,水生植物只是起美化河道作用的,真正提升水質的是河道治理菌和穩定菌。
原來,大自然是有凈化能力的,讓臟水變干凈的力量來自各種有益水質的菌種。
余杭街道在寶林河、施橋河河底鋪設了兩條管道,一條輸送細菌,一條輸送氧氣;氧氣和細菌可以凈化水質,河道黑臭的情況只用了10多天就改善了;水質穩定后,我們把投放的治理菌換成穩定菌,恢復河道原有的生態環境,就可以逐步提升水質了。
光養細菌還是不夠
截污納管充分到位是前提
“杭州地區的河道一共有14000多公里,淳安、建德、桐廬等山區河道水質較好,余杭、蕭山等與主城銜接地帶河道水質較差。余杭街道寶林河、施橋河的細菌治理方案在杭州市是首次試點。”
杭州市河道總站副站長謝筱權說:“原先,黑臭河道治理主要靠換水,一條河換一次要用幾十萬噸水,花銷上百萬元,一旦發生污染,又要從頭再來,治理成本高風險也大。”
記者了解到,細菌治水的方法是杭州從寧波一家環保工程公司引進的,治水用的菌種是浙江大學生物所從自然界提取培養的,余杭街道兩條河是該公司在杭州的第一個工程。
“寶林河和施橋河大約2公里的河道,算上前期投入和后期維護,一共花了230多萬元。以后,河道每年維護成本大概是10萬元/公里。”公司負責人傅濤說,細菌治水的效果不錯,但前提必須是,河道的截污納管和雨水預處理工作要做到位,不然河道會出現反復污染,無形中增加治理的成本。
因為截污納管工程耗時比較長,為了先解決河道黑臭問題、杜絕污染源,余杭街道在采用細菌治水方案前,先摸排了河道的排污口臨時接入了污水處理管,杜絕了河道治理后的二次污染。
“城市河道還承擔了城市排澇功能,暴雨沖刷會把污染帶入河道,因此,雨水管預處理攔截工程,我們街道也是在治水前提前做好的。”白旭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