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牛昉也表示,由于“偽生態建設”片面追求布局上的整齊性和視覺上的觀賞性,使一些原來頗具地方特色、傳統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城市建筑生態群落,逐漸被大同小異的大馬路、大廣場、大草坪、超高層建筑等替代,喪失了獨有的特色和魅力。
“干部的考核遴選機制以及錯誤的政績觀導致了城市生態建設中的功利化、短視化現象。”李迪華認為,“在有些地方,為可持續發展默默無聞作出貢獻、不刻意追求GDP的干部得不到提拔,而一些‘折騰’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干部卻被提拔?!?/p>
有業內人士認為,對生態城市建設的評判標準不夠客觀。某些評比造成一些城市為了看起來“綠”而盲目提高綠地總量,在追求綠化與美化時帶來形式主義和浪費。
李迪華指出,城市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應該從思考“人需要什么樣的城市”出發,建設“人們可以持久生活的城市”,使人們感受到生活的便利、生活質量的提高。以通勤為例,表面上看似和城市生態建設無關,實際上,人們出行便利,不需要開車上班,就可以減少許多能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降低生活成本。這些都是生態城市建設應該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