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朱家灣村剛從服裝廠下班的村民回家吃午飯 劉亞威/攝
密云縣北莊鎮鎮區的污水處理站,該站正常每天可以處理五六百噸生活污水。劉亞威/攝
村子為環保投入不少錢
紀學軍和李存海坦言,朱家灣村能有今天的環境,各方面投入不少,“前些天河北承德市政府有同志來考察學習,他們表示投入太大了,學不來。”紀學軍說,僅鎮上的污水處理站,一年設備維修和換膜的費用要花費25萬多元,電費20萬元,“壓力是很大,但是必須這樣做,我們不敢直接往河道里排。”
李海存直接負責的工作就包括垃圾處理。2008年,鎮上下定決心,要徹底解決垃圾清運問題。朱家灣村有600個垃圾桶,他努力換了450個新的,方便村民分類丟棄垃圾,但是也沒能保證村民都按要求扔,好在“紙類、易拉罐這類東西特別少,村民都自己拿去賣錢了”。
即使這樣,除建筑垃圾外,將北莊鎮的垃圾清運到密云縣衛生填埋,僅運輸費一年就要90萬元,這些投入靠政府補貼一部分,其余的只能自籌。同時,整個北莊鎮由于地處密云水庫上游,目前僅有服裝廠和香廠等企業,政府創收的渠道有限。自1986年《北京市密云水庫、懷柔水庫及京密引水渠水源保護管理暫行辦法》頒布并實施,密云縣很多創收的項目都被“砍”掉了,“現在我們的GDP在北京各縣區倒數第四。”紀學軍說。
對此,上世紀80年代初就進入環保領域的“老環保人”張福昌建議:“可不可以給制造美好環境和干凈空氣的農民發工資?”他呼吁政府,整個密云水庫上游的農民,不應再以農民的身份出現,而要以生態保護者的形象出現,“產生好空氣和產生好產品的價值應該等值的,都應該受到尊重。工人去工廠上班賺3000元,你給農民少一些就行,要求空氣達到什么標準,都可以定。”(李東華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 朱艷/文 劉亞威/攝 )《環境與生活》雜志供稿
故事介紹
讓農民變成生態保護者
2008年,密云縣和延慶縣已經攜手躋身國家生態縣,目前,它們正朝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區努力。
背景知識
密云縣的環保工作
2008年,密云縣成為國家生態縣。密云縣所轄17個鎮已經全部通過環境優美鄉鎮驗收,311個村全部通過北京市文明生態村驗收。
關鍵詞
環境保護者
生態保護
國家生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