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熱門話題
自2月24日首次出現,不到半個月時間里,我國已四遭沙塵霧霾侵襲。9日,霧霾未散,沙塵再度“光臨”北京,引發代表委員關注:國人何時才能摘掉口罩放心呼吸?
是“天災”更是“人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指出,近期頻發的霧霾沙塵天氣,固然有大氣環流穩定等老天不給力的“天災”因素,但追根溯源,更多的原因還是“人禍”。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成果印證了王宇的判斷:最近的強霧霾事件是異常天氣形勢造成中東部大氣穩定、人為污染排放、浮塵和豐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人類污染物排放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內因,可以說是“主謀”。
“亂砍濫伐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大量工業排放、汽車井噴式增長,造成天文數字的氮氧化物排放,這些‘人禍’才是造成沙塵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說。
“科學發展是更硬的道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呼吁,應切實改變“唯GDP論”,盡早將環保指標納入城市和干部考核體系。“即便經濟發展放慢一點,但環境改善了,老百姓還是會認為你是好領導。發展是硬道理,科學發展是更硬的道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聯副主席朱奕龍提議,調整我國百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功能區空間定位,盡快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著手制定相關實施細則,并引入行政問責制。
朱奕龍說,國家應配套大量人員和資金投入,確保執行。同時還應加強違法處罰力度,真正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為企業,尤其是守法企業,營造一個公平的法治環境。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生建議,可以在全國各地建立去行政化、具有公信力、有誠信的第三方評價機構,大力發展民間組織,對地方政府進行必要的監督。
“以往相當一部分的經濟發展是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但未來還需更多努力,畢竟綠色健康的環境是保障一切的前提。”鐘南山說。
借鑒國際經驗美麗中國從我做起
代表委員指出,沙塵霧霾并非中國獨有,在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過程中難以避免,西方工業化國家都曾經歷過類似情況。這些國家在后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值得我們借鑒。
“霧霾并非城市發展的‘不治之癥’。曼谷、洛杉磯和倫敦都曾經歷過類似事件。別人犯過的錯誤我們可以避免再犯,別人走過的彎路我們可以不走。”王宇說。
“(環境保護)不是別人的事,而是你自己的事。沒有每個人的配合,再怎么治理都沒有用。我相信只要宣傳到位,90%的人會理解,會配合。”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包景嶺說,今年春節,我國多地自發減放煙花爆竹,折射出環保意識正從抱怨走向每個人的自覺。
(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