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近日,中科院公布了“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稱,京津冀霧霾中檢測出大量烴類及含氮有機顆粒物,與洛杉磯上世紀光化學煙霧主要成分相同,而洛杉磯煙霧事件共有800余人喪生。機動車排放和燃煤是污染主要原因。(2月17日《京華時報》)
當云山霧罩的幻境越發顯現出諸多風險,霧霾恐怕就不能成為壞天氣時才去思考的公共事件。如果看看中科院的這份研究結果,本以為是笑談的“戴著防毒面具上街”或許就不再那么可笑了:據稱,本次席卷中國中東部地區的強霾污染物化學組成,是英國倫敦1952年煙霧事件和上世紀40-50年代開始的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污染物的混合體,并疊加了中國特色的沙塵氣溶膠。簡言之,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毒霧”。
既然是“毒霧”,顯然就不只是交通或公共管理問題,而牽涉底線的生命健康權益。在研究人員看來,大量烴類及含氮有機顆粒物已經是“最危險的信號”——直接指向健康風險,人命關天。其實,數據更勝于雄辯。一者,根據媒體報道,北京兒童醫院日均門診量都接近一萬人次,其中三成是呼吸道疾病。內科病人中,近60%是呼吸道感染。更有數據顯示,2010年北京、上海因PM2.5污染致死者接近同期交通意外死亡人數的3倍。二者,中國的空氣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則高達3.8%。據某知名環保組織測算,過去5年來由于大氣污染造成的僅公眾健康損失,已超過6000多億元。當這些或明或暗的因果關系纏雜在一起,“毒霧”的真面目也算昭然若揭。
是的,食品不安全,可以少吃或慎吃,但沒有人可以屏息生存。以“毒霧”為元兇的大氣污染,對窮人的傷害更甚:因為無論是防毒面具或者空氣凈化器,都有物質成本的門檻;而更多一線職業,即便霧霾再厲害,他們也只能奔波在云山霧海里。
對于“毒霧”,眼下而言,不少城市有兩點傾向值得警惕:一是過于強調氣象因素,一旦霧開云散,就都好像霧霾壓根兒就沒來過一樣,應急措施很多、常態性很少,都等著“大風吹”來解決難題;二是樂于普及道理而鮮言責任,就像中國的很多事情一樣,說起來人人都是責任人,但好像人人又不是責任人。人口在核心城市的過度集中、工業化的勃興、汽車工業的支柱性發展……隨便哪個層面,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嗎?
不得不說,在霧霾鎖城的當下,不少地方政府或部門的反應是遲滯的、消極的,甚至將霧霾的成因糾結在煙花爆竹等節令性因素之上,既缺乏政績考核上的動力,也欠缺綜合治理上的能力。尤其在治霾與財稅此消彼長的語境下,“天高云淡”更是一種行政作為上的奢望。中科院的報告算是揭開了一個現實:今天,請對霧霾做好最壞的打算。“毒霧”當前,誰也無可幸免。(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