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在4月22日地球日這一天公布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發現,北冰洋是溫室氣體甲烷的重要來源地。
2009年和2010年,研究人員5次對北緯82度附近的北冰洋地區進行空中飛行探測,獲取了大氣層中的甲烷含量數據。研究發現,在靠近北冰洋表面的地方,尤其是出現海冰裂縫或斷開的地區,甲烷含量十分集中。
研究人員表示,大氣中的甲烷含量相對較低,但儲存太陽光熱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0倍。二戰后,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快速升高,上世紀90年代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時期,但近些年又再度升高。
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埃里克·科特領銜執筆的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地理科學》雜志上。
研究報告說,北冰洋表面融化的海冰有可能是大氣中甲烷的重要來源,表明北冰洋冰面不斷縮小不僅是全球氣溫變暖的結果,而且也是推動全球氣溫上升的因素。
這種惡性循環其實已在陸地上發生。全球變暖導致西伯利亞和北美洲的永久凍土帶消退,并大量釋放出貯藏在地下數百萬年的甲烷,這些甲烷又再次推動了全球氣溫的升高。
報告說,北冰洋上空一些地區的甲烷含量,與西伯利亞東部沿海地區永久凍土層消融地帶的大氣甲烷含量相當。由于北冰洋的面積高達1000萬平方公里,夏天有許多海冰融化,研究人員從測量到的甲烷釋放率推算,整個北冰洋地區的甲烷釋放量足以產生全球影響。
報告強調,海水中甲烷的來源還不得而知。有一種分析認為,這些甲烷來自海洋表面的微生物。 (記者陳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