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廣東近海
四大危機
隨著廣東近海水體不斷受到污染,廣東近海生物出現了一系列危機,包括:臭油魚、野生海豚體內大量富集石油烴、近海珊瑚大量死亡。污染已經從水中的動物,擴展到整個近海生態系統。
問題一:遠去的珊瑚
“珊瑚覆蓋率在不斷下降。”陳天然博士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近年他對廣東大亞灣石珊瑚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大亞灣石珊瑚總覆蓋率從1983年的76%降到現在的20%,僅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1/4。
陳天然博士調查發現,海底珊瑚優勢種從枝狀的霜鹿角珊瑚轉變成塊狀或皮殼狀的秘密角蜂巢珊瑚。“相對于生長速度較快的枝狀珊瑚,塊狀珊瑚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如水溫升高、水體富營養化等,優勢種的改變可能反映大亞灣環境正在不斷惡化。”
“除了大亞灣,我還去過珠江口、廣西潿洲島、海南三亞、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做過珊瑚礁、群落的調查研究,狀況并不比大亞灣好多少(除了南沙群島)。實際上,全球范圍內的珊瑚礁均出現退化的趨勢,包括保護非常嚴格的澳大利亞大堡礁。”陳天然說。
陳天然認為,人為因素造成海洋環境惡化是造成珊瑚死亡、退化的主要因素,在我國以及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珊瑚礁區可以明顯看出。
問題二:臭油魚
9月27日中午,深圳蛇口漁港,50來艘小漁船停靠在漁港里,三三兩兩的市民開車來到漁港買海鮮,而漁民們打的魚都十分小,數量也不多。“我們凌晨兩點出門,要跑到很遠的海里去打,現在近海的魚蝦都少多了。”漁民老吳無奈地說。
“我們飯店雖然靠著蛇口漁港,但我們不買漁港的魚。”蛇口漁港邊同興旺海鮮飯店老板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漁港里打上來的都是臭油魚,口味不好,我們都是去其他地方買海魚。”
廣東海洋大學海洋資源與環境監測中心研究員孫省利表示,隨著近十年來海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城市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深圳河和大沙河正在不斷地向海灣排放各類污水,加之大規模的填海工程,給深圳灣海域的生態環境造成愈來愈大的壓力,使得海灣屬性弱化,納潮量降低,海水交換能力差,海灣內營養鹽、重金屬、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在海水和沉積物中迅速蓄積。
問題三:海豚富集石油
由于船舶漏油、海上鉆井平臺事故,大量石油泄漏進了海水。最近我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海水中石油濃度一般呈近海岸高于遠海的空間格局。生活在廣東近海岸的中華白海豚受到海水中石油影響,體內石油烴開始富集。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選取了東莞、深圳、香港等地死亡海豚尸體進行了解剖,2010年發布結果稱,由于珠江口是我國沿岸石油污染較重的水域,解剖顯示中華白海豚體內的石油烴的富集已很嚴重。
南海水產研究所專家解釋,中華白海豚體內石油烴富集,同其棲息水體的石油污染程度有聯系。“海豚是肉食性的海洋動物,處在海洋食物鏈的高端,捕食其棲息海域的魚類、蝦類動物。相對魚、蝦體來說,珠江口海豚對石油烴可能有生物放大作用。”
問題四:漁民上岸
長洲島是珠江出海口附近的一個島,歷史上曾經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海港,當年曾經商賈云集,盛極一時。長洲島坐船可以到廣州漁民聚集的九沙尾社區。不過,九沙尾盛行一時的捕魚現在不再流行了。廣東海監貼在九沙尾社區的漁船柴油補貼公告上,顯示這里僅有80條漁船。
“現在捕魚賺不到錢,港口污染,魚不好吃了,這段時間休漁,打魚的人很少了。小孩也都上岸進學校,在岸上發展。”一位老漁民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整個九沙尾社區漁民家中,鮮有魚掛著,偶爾能看到幾條小魚干。在斑駁漁港里,年輕一代穿著校服騎自行車穿行,他們已經不可能像前輩一樣以捕魚為生了。
九沙尾漁村不遠處,是一家通宵開工的石材廠,廢水直接排入珠江入海口,污水設施已經停工很久。而不遠處的一家電池廠,很多廢水從電池廠邊的河涌,直接流入入海口。
專家提醒
污染海鮮慎吃為佳
由于一般情況下,重金屬等污染物,容易富集在海洋生物的腎、肝臟、性腺、鰓中,而肌肉中重金屬含量最低。廣東海洋大學的陳清香教授認為,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公眾日常食用貝類海鮮時,要改變食用雙殼類軟體部整體,最好去除貝類內臟團,食用剩下的貝類肌肉部分會更安全。
“我們食用富集了污染物的水體生物后,多數情況下不會產生急性毒性,而是在人體內積累,存在慢性毒性。”郭鵬然博士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當污染物在人體內積累到一定量時,會對人體健康產生較大危害,例如危害人體功能器官、致癌等。
“海洋產品的食品安全令人擔憂,需要科研人員、政府監管部門共同努力。”郭鵬然說,“所以,我們要注意不能食用水體中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較為嚴重區域中水體生物。不過,普通大眾一般也難以知道哪些水體區域中污染物較多,所食用的水產品來自何處,所以對于食品安全,需要環境化學科研工作者和政府食品監督部門共同努力,使科研真正服務于社會。”
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