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昨日,“201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在國家博物館舉行。今年的論壇以“創新與發展”為主題。199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道格拉斯·奧謝羅夫在論壇上表示,中國應該建造更多的基礎設施,用來發展清潔能源,特別是像北京這樣中國人口眾多的城市更需要如此。
建議中國使用混合能源
奧謝羅夫提供的數據顯示,在中國,煤炭發電占到了全部電量的83%,13%是用天然氣,還有4%是石油。奧謝羅夫稱,雖然煤炭確實是一種廉價的能源來源,但是燃燒煤炭的同時也會帶來諸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環境的氣體。
奧謝羅夫表示,由煤炭發電造成的污染問題已經很嚴重,中國必須予以解決。他希望中國未來能從依賴煤炭發電為主的模式向混合能源模式轉化,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水電等清潔能源。但是,由于這些綠色能源和煤炭相比并不穩定,因此他也不主張完全廢除煤炭發電,應該逐步取代。“我只是說,煤炭發電用的越少越好”。此外,他還認同中國可以發展部分核電,但必須保證核設施的安全。
針對目前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居世界第一的狀況,奧謝羅夫認為,中國是晶硅的主要生產國,產量之大令他印象深刻,但不能把所有的資金都投入一種項目。他還表示,非常支持政府對使用清潔能源的企業提供補貼,“這是一項非常棒的政策,在美國也有這樣的鼓勵政策”。
稱中國太注重應用科學
訪談中,奧謝羅夫還談到中國人無緣諾獎的問題。在他看來,要得到諾獎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而且,中國對于應用科學的關注,多于對基礎科學的關注,而后者正是諾貝爾獎看重的主要領域。
奧謝羅夫1972年發現了氦-3中的超流動性,但24年后的1996年他才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回憶起自己得獎的經歷。他說:“當時是凌晨兩點半,我聽見電話響,于是穿著睡衣去接。瑞典皇家科學院打來的,他們說你得獎了,我當時下巴都要掉了,非常吃驚”。
在他看來,中國目前太過注重應用科學研究,但諾獎委員會認為基礎科學更能造福大眾,所以他們更愿意把諾獎頒給基礎科學研究者。他覺得,由于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中國近期內可能無緣諾獎,但如果有一天,中國科學家獲此殊榮,“我不會感到吃驚的”。
■ 花絮
笑稱科學家不都是“書呆子”
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理論物理學家謝爾頓·庫珀被塑造成一個“技術宅男”,他雖然智商超高,但不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是個不折不扣的“書呆子”。作為真正的物理學家,奧謝羅夫笑稱,“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是這樣的”。
他說,科學對于每一個人都很重要,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把科學家塑造成“書呆子”的形象事實上是有反效果的,有些學生本來對科學充滿濃厚的興趣,但看了這些電視劇后,很可能轉向其他學科,比如公司法,這在美國是很多人選擇的專業。(沈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