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在制定法律法規時,優先進行環保立法
在編制發展規劃時,優先編制環保規劃
在做出發展決策時,優先考慮環境影響
在調整經濟結構時,優先發展清潔產業
在利用有限資源時,優先節約環境資源
在新上投資項目時,優先進行環境評估
在增加公共財政支出時,優先增加環保開支
在建設公共設施時,優先安排環保設施
在進行技術改造時,優先采用環保型技術
在考核發展政績時,優先考核環保指標
核心提示
2010年,GDP達4萬億元,名列全國第二,連續4年節能減排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在中國經濟大省江蘇省的這組數字背后,我們看到的是,經濟發展和生態環保并非“冤家對頭”,而是相得益彰,共生共榮。
曾經每平方公里環境負荷超過全國平均水平4-5倍的江蘇何以能夠成功治理太湖流域藍藻暴發,進而完成生態大逆轉?如何在短短4年時間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和諧共生?
記者近日赴當地深入采訪,一探其中奧秘。
6月5日,端午節前一天。位于無錫的太湖內湖蠡湖長廣溪生態濕地公園里,人流如織。站在石橋上遠眺湖面,碧波萬頃,澄澈如鏡。
而4年前的5月29日,包括這里的太湖流域曾大面積暴發藍藻,異味撲鼻,整個無錫面臨“守著太湖沒水喝”的窘境,一度輿論嘩然。
“這一記警鐘使全省上下痛徹心扉,深刻認識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沖突,已成為制約江蘇科學持續發展的最大軟肋。”江蘇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稱,由此,江蘇圍繞環保“十優先”戰略部署,全面打響“鐵腕治污”攻堅戰,從立法規范、機制創新、市場杠桿等多角度入手,用4年時間,完成了一次令人驚嘆的“生態大逆轉”。
太湖“水危機”
凸顯環保優先緊迫性
“實際上,環保‘十優先’戰略方針,早在2006年江蘇省召開環境保護大會時就已提出。”有關負責人稱,時任省委書記李源潮在大會上明確提出,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類項目建設中,都要全面貫徹落實“環保優先”方針,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中國環境報》江蘇記者站站長高杰參加過這次會議。據他回憶,“十優先”出臺伊始,全省各方的意見并不統一:“不乏干部官員或者人大代表質疑,認為將環保工作凌駕于所有部門、行業之上,其權力會過分集中,不利于各職能部門開展工作。”
之后不久,太湖藍藻大面積暴發,由此帶來的“水危機”,觸痛了全體江蘇人的神經,也從一個反面佐證了環保優先的緊迫性。此刻,環保“十優先”凸顯出思路的前瞻性和決策的科學性,逐步轉變為各方共識。
4年過去,江蘇在環保治理上已實現從過去“單一”發力到全省“一盤棋”推動的轉變,嚴格執行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三管齊下”,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三種手段,完善倒逼、約束和激勵三個機制,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推進節能減排的良性互動局面。
推行“河長制”
編織全省治污一張網
6月3日,距“世界環境日”還有兩天。
這一天,江蘇省暨南京市“六五”世界環境日紀念大會舉行,啟動儀式上,專場放映了全國首部保護水資源的環保電影《河長》。
《河長》以無錫市推行的“河長制”為背景,展現了江蘇在實行“科學治水、鐵腕治污”過程中,政府和民眾淘汰落后產能、走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之路的決心和行動。
這是太湖“水危機”后,無錫市黨委政府在全國首創了一項環保治污舉措。“河長”主要職責是督辦河流水質的改善工作,一河一策,逐條治理。同時無錫市還配套出臺相關問責辦法,治污不力者將面臨一票否決和嚴厲問責。
“河長”一詞,起源于2007年8月。當時,江蘇省委常委、時任無錫市委書記的楊衛澤“走馬上任”,擔任了當地直湖港“河長”,市長毛小平任梁溪河“河長”。全市64名黨政一把手,全部“分片包干”,各自擔任了一條河流的“河長”。
2007年當年,無錫市沿太湖37個排污口全面封堵;2008年,全市23條主要入湖河道沿岸170個排污口被強制封堵,市區4568家單位全面截污,無錫市開發開放園區的所有工業和生活污水被全部接管處理。
吳壽鑫是無錫市的一位退休教師,家住冷瀆港畔。他有一本獨特的“水日記”,詳細記錄著河流的變化2007年冷瀆港全年呈黑臭或略有黑臭的天數為220天,占全年天數的60.4%;2008河水呈黑臭或略有黑臭的天數為82天;2009年的異常天數降到了70天以下。
2008年,“河長制”在江蘇全省推廣。省里成立正廳級的太湖辦,陸續為轄區內1500多條河流配上了“河長”。
包括時任省長羅志軍在內的15位省級、廳級官員一起,成為首批太湖入湖河流的“河長”。省財政為此每年安排了20億元的太湖專項治理資金,并確保太湖流域每年新增財力的10%-20%專項用于太湖治理。
如今,“河長制”已在江蘇全省形成了一張巨大的網:縱向上至省委書記、省長,下至村支部書記、村委主任;橫向從省委、省政府開始,發改、經貿、財政、規劃、建設、國土、城管、工商、公安等12個部門各有分工,通力協作。
江蘇省環保廳最新數據顯示:太湖15條主要入湖河流劣V類條數從2007年的9條下降到2009年的1條;2010年應急預警期間,藍藻水華共發生78次,較2009年和2008年分別減少了30次和22次,連續完成國家下達的“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太湖水體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目標任務。
“五色評級”
“綠牌”優先 “黑牌”停貸
2009年6月10日,對蘇州市博愛化工有限公司、安容金屬涂裝(蘇州)有限公司等企業來說,是相當“寒冷”的一天。
這一天,蘇州市環保局公布了“2008年度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化評級”最新結果:765家參評企業中,綠色企業319家,藍色企業339家,黃色企業95家,紅色企業7家,黑色企業5家,博愛化工和安容金屬涂裝“不幸”成為黑色企業中的五分之二。
蘇州市環保局副局長王承武說,“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化評級”俗稱“五色評級”,這是全國首創的企業環境行為評估模式。根據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不同,劃分為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個等級,依次用綠色、藍色、黃色、紅色、黑色標示。
王承武說,企業被掛上“黑牌”,不止意味著面上無光,而且會帶來直接損失銀行會即刻追回已發放的貸款,而且在未來一年內,暫停對企業放貸。
而獲得“綠牌”的企業,則會獲得一系列利好,包括優先安排環保專項資金項目、銀行優先核準放貸、享受上市環保核查手續減免等等。兩者待遇無疑有天淵之別。蘇州工業園區環保局副局長許紹杰告訴記者,“利用‘五色評級’,客觀上撬動了環保優先的金融杠桿,有利于促使企業自覺提升污染治理的力度和水平。”
2009年,這種被形象稱為“綠色信貸”的環保約束機制,在江蘇省內全面推廣,并以每年約10%的增速,逐步囊括各地被納入污染源普查統計的企業。
同一年,無錫市還在全國率先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將所有環境污染損害都納入環境責任保險的承保范圍,為環保優先的金融杠桿再加“砝碼”。迄今為止,全市已有200多家企業投保,累計收取保費近400萬元,保險責任限額超過2億元。一旦這些企業出現重大污染,受害的群眾可以及時得到合理賠償。
生態成抓手
淘汰落后產能 狠抓新興產業
2010年底,無錫市正式通過國家級的考核驗收,連同先期通過考核的江陰市、宜興市,成為全國首個建成國家生態城市群的地級城市。
無錫市環保局局長劉亞民說,自從遭遇太湖藍藻爆發事件后,無錫通過產業優化升級,推進“減污增綠”,近年來的“重視程度、投入強度、工作力度和環境改善速度,都是以前不可比擬的”。
據介紹,4年來,無錫市累計關停“五小”及“三高兩低”生產企業1703家,整改達標企業567家,“關停并轉遷”沿湖企業53家。
而在江蘇各地,同樣的生態倒逼轉型都在陸續啟動“十一五”期間,全省累計關閉化工生產企業4750家,占全省化工生產企業總數的1/3左右,累計淘汰落后煉鐵505萬噸、煉鋼657.2萬噸;關停小火電機組723.094萬千瓦、淘汰落后水泥3251萬噸。
淘汰落后產能的“B面”,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切實轉變發展方式。
仍以無錫市為例,目前已有9個工業園區、57家工業企業開展省、市級循環經濟試點,實施節能和循環經濟項目85個。80多家企業完成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1200多家企業完成清潔生產審核。持續“減污增綠”,無錫市已初現轉型發展對城市生態的反哺效應。
無錫市生態倒逼的另一只手是抓創新產業發展,以“硅谷、液晶谷、生物(醫藥)谷”為先導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不斷壯大,軟件及服務外包、動漫創意設計、現代傳媒等“零污染”產業快速成長。
至去年底,無錫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增加到43.5%,居全省首位。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江蘇省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區域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3%,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0.9%,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增長,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6.2∶53.2∶40.6。